我用了約40年的氟碳線,也賣過十幾年的氟碳線,而且今年開始,決定暫時不賣。
趁著沒賣線了,我想我應該有一點點資格,站在消費方立場,來說下有關這種磯釣熱門子線的事。
常聽或看釣友們在討論,哪一個品牌包裝的子線強,哪一家的不強,或是提供一些非專業器材或手法的測試數據,來佐證自己的測試報告。
好像我很不屑一般釣友的田野測試心得哦?
千萬不要誤會,是因為有很多例子,不得不讓人對這類文章,有些想法與保留。
好比7~8年前,我進口S產的氟碳線分裝後以自己品牌在大陸上市販售,之後陸續幾年間,各種田野測試報告文出現。
比較有參考性的,就是剛巧拿到S同樣產品來比較的,不同在一個是日原廠包裝商品,另一個是咱家分裝後的中文包裝產品。
得到三種的反應:
1/咦!你家線是不是S的呀?怎麼試起來,各個結果都差不多?....這種一般我都不敢出聲回應,接近穿梆洩底了。
2/還是日本的強.......這種我最不屑,基本心態上就是看到日文就已經倒地的用戶。
什麼日本線、國產線?你找一家生產氟碳線的兩岸三地的工廠出來我看看!標準沒知識也不看電視的。
3/哇瑟!老大的線比日本線還強耶!.......靠!那是你測試方法或工具不標準,明明兩條一樣的線,哪有強弱之分。
說這些例子,想跟看倌提醒的是,線強不強,很多時候線本身不是關鍵,人才是關鍵。
畢竟日本產這東西的本來就沒幾家,比來比去都是在一個胡同裡打轉。雖說各家可能在最後加工用藥上,會有各自特色或秘方,但總的來說,僅成品面相上給使用者有不同的觸感,或視覺差異上會較大,也由這兩個要件,來讓消費者做主觀的選擇判定。
比如我,偏好軟調點,看起來清透點的氟碳線,覺得軟調鉤餌好入口。
而有人偏好霧色硬調點線感的氟碳線,覺得這樣比較粗勇耐操。
但是,在水中時,魚是否有同樣感覺,就不得而知了~這才是真相,但很難得知。
但是,看過很多不管是在海邊現場,或是釣友在網路上PO的搏魚影片。
在技巧上,說實在的,90%都是不及格的。這當然跟業餘釣客,難得假期或難得中魚,心態上的興奮或緊張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而不當的工作方式,再好的工具也都變兩光。正有如再勇的線,緊繃時去劃一下礁岩,要它不斷也難。
但大多數釣友,都把中魚斷線想成是線不夠強,被魚拉斷了。
在下就曾在另文提醒過~~有空你拿條不用多粗的線,1.5#吧!一端是大家常用的1~2號竿,照垂釣時的結構,另一端一個人拉著跑.....你看看要憑空拉斷它要到什麼程度。
拉斷竿不要找我喔,只是這樣提示大家,線要光用拉的拉到斷,是不容易的事。真要試,適可而止就好。
不正確的搏魚方式,會讓魚有更多的自主機會與空間,向礁石游近,當釣線碰上礁石,後果不言而喻。
最常見的,就是緊張刺激+激動熱血的,頂住竿子僵持在某一個角度和對手對峙。
如此提供了對手在方向上的立體選擇空間,它就會朝最接近的障礙物移動,增加了線觸礁的機會。
所以常見魚力氣要夠大的話,常是在這樣的僵持之後,滿月的竿弧,瞬間彈直.....伴著一聲:「唉呀!」..或許還一句:「魚好大........」
該怎麼聰明的利用魚沒有四隻腳主控方向的弱點,而人卻有比魚更大力道,以及360度全方位調整的優勢來獲得主控魚首方向?不再贅述。「黑鯛狙擊」第二版的最後一節P.76頁,有圖文詳述,也許您之前沒仔細對著他用心思考,有機會再翻到那一頁,用心點看,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另一個釣手碰上大魚時,失去主控權的關鍵,都是出在於初學時就習慣用上LB捲線器的釣友,雖然廠家千禧後彌補了LB缺憾,推出LBD裝置,但LB慣的釣友,還是難已適應D的存在。
食指緊緊摳著摯柄,跟發力倔強的對手硬頂,但當魚猛發力,釣者恐懼感上來時,點放~成了唯一直覺的緩解選項。
這一點放就壞事了,把原本已刁著魚首向岸的難得主控權,剎那間放棄一空,魚得到了瞬間的自由發揮空間。這樣不斷點放的搞下去,成敗賭的就是運氣,而不是優勢主導了。
所以說,同樣一條線,有人能拉起一尾好幾斤的魚,而有人用同一條線,卻永遠釣的都是出不了水的火車頭。
磯釣這事兒,千萬不要只怪東怪西卻不怪自己,很多時候問題都是繞著人打轉,而不是死物。要先有這樣的體認,你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