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世說新漁

先竿後鳥?還是先鳥後竿? 


一直以來,看許多釣友在打聽~該買什麼樣的釣具而舉棋不定。
其實,我以一個磯玩轉近四十載,不管是以使用者,亦或旁觀者的位置,來看這個問題,總覺得大家都把問題焦點放錯位置了。

以我個人初磯十年,用品追求的經歷進程來說,大概也跟大家一樣,哪個最新?哪個最屌?哪個性能最好?....對嘛!想說要掏自己銀子,總得買個不會被比下去的,才不枉血汗錢。
這個思維起點,以及發展過程,旁觀3~40年,好像一點都沒改變,為什麼?因為帶進門的師父,大多也都是業餘玩家,自己怎來的,就誠心的整個心態移交給徒弟。
再回頭略述一下我在過程中的進展,幾乎從玻纖竿的70'年代,一直到90'初,都馬是挑最新最貴(認為貴就絕對是最好)的入手當現役武器。隱性思維中,當然避免不了有,至少同儕間,到海邊傢伙掏出來,不會失面子~哈!
不過說真的,那個從玻纖竿進展到碳纖竿的初年代,確實新開發出的竿子,會有別於上一代的。不像90'中末期之後,竿子已競爭發展到一個觸頂的程度,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新」產品。開始搞搞變變導環形狀、角度花樣,或是變變握把輪座花樣、.......etc.,。

90'年代中期,因雜誌報紙專欄效應,開始有台、韓竿廠提供試用竿,用著用著也覺得有幾根還不錯,當時也正好開始感覺出日竿換湯不換藥的糾結,但價格卻直漲,漸停止了對名廠年年新竿的矛盾追逐。
畢竟過了90'中後期,日本各廠製竿特質及路數已清晰底定,韓廠因長期幫日廠代工,製程上也到了一個水準,台灣竿廠也亦步亦趨的跟上七八分,除了部份材質的受限外,剩下的就是品質穩定度掌握的差異。
簡介完個人的用竿心得成長進程,回正題來說,到底該用什麼觀點來選竿,才是比較通適正確的?
就我在海邊看了幾十年釣友操竿,看很多揮竿、啷線等操作上都很熟練的高手,真的中較大魚時,大多捨不得繼續展盡功夫,魚一出力,竿子就定住了,讓竿子抖呀抖的,不敢再往上弓,不知是要用竿子來拉引魚,還是利用竿子彈性,讓魚玩抖抖樂.....一般都是用越貴竿的,越有這傾向。
那就想問了~~啊你用那麼好的竿,是安娜?
寶石劫開時速90km,啊不就開小發財就好了?!
過彎還要慢到60km,啊就開鴨瀝屎就好了咩!
關鍵應該都在~斷竿陰霾。
斷竿~這是大多數釣友心中的陰影,造成搏魚時的讓手,發揮不出竿子80%腰力,這階段,在磯成長路程中的我也無法避免。
我初磯年代,碳纖竿問世後,前十年幾乎沒得選擇的,G竿風評一面倒,高手都該用G竿~估計斷竿陰影就是那時培養出來的。
反而是最早先用的Daikok碳纖玻纖混織竿,用起來安心點,也就是說拔慣了,之後換用到純度較高的G竿後,斷到叫不敢。
同一支G竿一年換7支尾....不要驚訝,這就是菜鳥天天釣的成績。
當然,過往的拔魚習慣,還有中魚後的操竿角度控制熟練度,是意外斷竿的主因。
很多高手乾談時說的頭頭是道,竿子該安怎安怎叨魚...但等到中魚時刻表現出來的,彷彿腦中理論都瞬間橡皮擦擦掉了。
而每個人對應避免犯錯,大多唯一的方法就是,放軟點不要操到極限,於是就造成通適的搏魚所見斷竿陰影現象~關鍵時刻,竿子定住,讓魚盡情發揮....。
畢竟,用得起貴竿的,都是有工作有事業的釣友,出釣機會絕對是非連續性的,連出釣都屬偶爾,更別說中魚~~是不是偶爾之中的偶爾了?!....別丟磚,實話實說,哈哈!
而當年在海邊揮竿時間,比在家裡時間更多,靠的是漁獲維持日日釣的開銷~油錢、蝦錢。中魚放軟易斷線的心得,害我不得不心手都不能軟。
斷多了心得就出來了,角度~是個重點。說是很簡單兩個字,比劃也簡單~但中大傢伙時,能冷靜以對,記住這兩個字外,手的動作也要熟練配合~那就不是很簡單了。除要有機會常釣外,還要常中魚,才有機會練到熟練。
基本上只要竿子先天品質沒問題,加上操竿角度沒出岔,要斷竿也沒那麼容易,除非竿子先天有缺陷。
角度最簡單的說,就是握竿手的虎口,記得不要與地平線大過80度,到90度時就對竿身某單一支點有威脅了。
OK,知道斷竿的主要關鍵後,先排除了心霾,才有辦法操作出完全的竿子調性,不枉手中竿的價值。
新手呢,自己垂釣品質及性能還沒達標前,也不要去要求自己想像之外的什麼~這把竿到底調性優缺在哪裡。以當下釣竿品質價格,只要不是4~5000元以下的入門烏龍竿,基本上就不錯用,足夠讓您把魚拉住的了。
網路上聽東聽西,這把爛、那把好,大師能把一根萬元級竿子講得一文不名的,多的是。
真要聽~聽到最後,絕對讓你不知該買哪一把,因為各個大師各有口條~全部論點加一起後,變成大亂流,讓你更搞不清東南西北了。
最後只有弱弱的順應其中之一的建議,省吃儉用,籌足錢去買把讓你釣魚時,成為心裡負擔的銘竿。
如此一來,別說能專心去體會學習拉魚的技巧,連要灑泡尿,都左顧右盼的....不是找尿點,而是找靠竿子的絕佳位置~~免得貴貴的幹子磕花了。...TMD~~這叫拿竿子釣魚嗎?簡直就是捧阿嬤到海邊顧。
釣竿用夠心得的就知道,各廠竿各有其「廠性」,甚至同廠不同款的,都有不同「款性」。竿子上手,第一點不是去要求竿子應和你,而是很快抓出它的特性,讓自己去瞭解並適應它。
要每把竿子都應和你的習慣,那也難怪兩三萬的竿子,也能被說成是一把不堪的竹枝。
先有這樣對竿子的了解,再來挑要入手的竿子,枷鎖就少了。
我也沒辦法用遍市面所有的竿,然後告訴你該買哪一根。
原則上,以我的認知,現在國產竿7~8000元等級的,都已經不錯用了。基本上看上哪根後,上網打聽目標竿有沒天疾~比如說哪節易沒事輕易脆斷、或塗妝不耐久會起泡剝落......等等。
沒有先天品質問題,花色你也喜歡,手上實品掂過、抖過,不重頭、不蛇腰~價格也合您預算,OK!就買吧!雙方經過垂釣時數的磨合,竿是死物,人是活物,用心去瞭解它,心手去搭配它,久了就是你的一把寶劍。
別去到處聽大師唸經,搞個貴貴的阿嬤進門,顧都來不及,哪有多的心情揣摸垂釣中,該用心的事,弄半天錢花很多,魚也沒釣好。頂多一個就是海邊出竿,場面顧到了~噗!
很多是買了超出自己「舍得範圍」的釣具,用一用買了賣、買了賣的~讓人搞不清楚是目的在釣魚,還是在做揪干躺昧某二手貨商。
說是用不合要賣掉換一根?!問題感覺明明是新手拿駕照的,卻在挑車子開不順手....這就有點讓人找不到北了。
感覺應該是買自己「舍得範圍」內的釣具,盡量的用出它的極限,礁上灑尿也不用先想到顧它,再來顧鳥的,幾年後用到爛了再換新的,才是正確的心態。




夏天要晨钓 ;那冬天是否也要 ? 


主要看釣場條件,晚間可以住的場~如水緩深度夠不驚吵的標點,天光咬口的機會就多。要不至少也要是距離上述條件環境近的標點,天微光魚群就起動開始找吃。離遠些討食點的話有時要誘個半小時才會有魚進場。 


深度依我經驗,只要夠安靜遠離人煙或航道之處,2-3M的緩流內灣,晚上就會有魚待,主要是天光前到釣位的釣友,手腳及光線千萬要注意,要不一驚就跑光光。10M以內的標點,在天光前夜光棒或電器波最好是不要用,特別是無星光的天候時,那是個讓你打龜的東東。




 


沒心+懶!讓你打龜! 


近日苦思兩老傢伙怎老是釣不到海中滿滿的魚,每天早上我思呀!想呀!....為什麼? 
 
也曾經直接到他們位置上拿他們竿子用他們餌試釣,會中魚呀?那又是為什麼呢? 


苦思一週,約略歸納出幾點比較確定的原因如下: 
 
1/釣組落點不穩定~特別是釣遠標點時,這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海底起起落落,偏個5-6M不見得深度是一樣的,特別是沒有離岸流的港灣裡,沒有了水流的引帶,釣棚沒有模糊空間,更不容易矇到咬口。 
 
2/誘餌落點不穩定~特別是釣遠標點時,這是很重要的。這一點不用我多說吧?呵!誘餌是要把魚誘集中,亂洒會造成反效果。 
 
3/誘餌常忘了打~~嚴重且常見的懶病! 
 
4/誘餌想到了一下打太多,而且還是花打、亂打.....常見的"沒心"病! 
 
5/釣點又不是很熟悉,一早來也不探下標點深度。換了釣位也不測....在見他們半天釣不咬後,「水深測了沒?」這句話我都問過兩佬,他們應該都記得。答案都是「沒有!」連認水位線都不知認哪塊石或樁,要釣就該探下水深再釣,同一個位置,上週來也釣這深度,下一週來也這深度~~~我暈死!沒心到這樣,還想釣到魚!! 
 
前兩項,說不熟練還說的過去,難得一週一次的釣行,就多用點心練吧!別一個心眼巴巴光知道看波或標,希望下沉而忘了別的事! 
 
後三項,只能殘酷的說:釣不到魚活該! 
 
針對問題,我只會說實話,但實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中用~~ 




 


關於釣棚 


這個2號菜園,是個標準的專坑懶人的釣場,短短近百米的堤樁30~50M開外的橫向海底地型,最淺處4M~最深處13.5M,而且你千萬不要想作是斜坡規劃地型,其實是縱坎橫溝交錯的狀態。我選的幾個站位,正對出去一定是落坎邊,如果說底下是左坎右槽,在水往左動時,我會餌打的密集一點,而當水往右帶時,我的餌會打得少一些,比如說拋兩竿打一杓,或是一竿一杓.....。 


而在釣棚上,是要以坎做為瞄準參考,一樣是參考水流動向,左流時釣棚坎頂高,右流時抓坎稜與槽底的中間位置,這兩個深度是鯛最活躍的範圍。 
 
到一個新釣場,利用釣組做高密度的踏步式探底,先把思維中的"海底"立體化建設起來~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思考就是把海底想成"平",縱使自己知道海底不平,但為了"懶"還有"急著下竿等黑標",寧可欺騙自己海底是"平"的。掛個探底鉛,拋一次兩次,測到不完整的標點深度數據後,就急忙開始傻釣。再急~起碼也要循流程測個3-4個距離的深度,先把立體輪廓模擬出來,才不會釣到最後還是要依賴到最初級的拖底釣,才有辦法中魚。 
這幾個提示,希望能給您一些思考上的幫助。 




 


晨练的困惑 


這問題牽涉到很多因素。但比較重要的釣場環境的形態,做為每日晨練的場地,想要每早都有或多或少的咬口,必需是屬於魚群能安穩過夜的環境,或是其就近的腹地有這樣的條件。 


極淺場(3M以下),或是易受驚擾的環境,或是頻流動的環境...等,都不是黑鯛過夜的好地方。不是過夜的地方,就不會有一早醒來找吃的魚群。 
 
黑鯛會過夜的環境,我們稱之為窩場,非窩場的環境都屬討食場範圍。討食場合就必需要看潮水,潮水與釣場地型的相互關係,造成魚群進場找食物的潮段時間,有的地方吃退有的地方吃漲,就是這樣的互動關係。 
 
一般來說討食場的魚會比較好釣,因為它們是爭取在某個潮段時間進場找吃的,而這些地方如淺場,在有釣客時黑鯛還會靠近,必然是當時有良好的掩護條件,如水色、風浪、低光度....等因素,吃口明顯比較"大方",而若沒了這些蔽護環境條件時,釣客讓魚感受到其存在有威脅時,在這樣的場合就很難釣到魚了。 
 
窩場普遍來說都是有些深度,水底地型多屏障,水流緩和甚至流動,可提供黑鯛群夜間安穩的歇息處所。這樣的地方,相對來說,對黑鯛的垂釣也會增加較多的困難度。 




 


钓边、远钓 


釣腳邊或一竿遠等近磯標點,是初學者入門的必要過程,由比較容易操控與判別的近磯垂釣歷練過程中,慢慢去了解水流、釣組以及操控間的互動關係。先安心的從近處玩,練出的基本概念會比較踏實點。也可以倒過來說,近的不先搞懂了,哪有辦法去判斷遠處的事,呵。 


而對已過了初學階段的中階釣友來說,近處有很多魚釣,是你的幸福,代表的是垂釣環境還算完整,要把握珍惜,別釣拖底經常把線送給底礁織衣服,底礁穿多了(藻、虫、蟹、蝦長不出住不下...),魚沒豆腐吃,也就不會再靠近過來了。垃圾也別往海裡扔,岩穴卡多了塑膠袋、飯盒....會把住宅區變成垃圾場,沒居民了你也沒得玩了。 
 
但不可避免的,釣魚人口中太多擬人的動物,外表是個人,但人話聽不懂,腦子也不同真人類般好使,想的不遠也比較自私,參與海釣活動後,情不自禁的肆意破坏環境生態,釣場近磯生態的遭殃,是遲早的事。這時想釣多點魚,就得往遠處想了,不是搭船找人跡少點的外礁上去釣,就是在以往標點朝遠處設想。 
 
而也並非每個釣點遠處都能集魚,這跟海底地型有很大的關係,你的目標海底必需要有底礁,才有辦法形成標點的要件。有這樣條件的標點,你才可以開始摸索、練習遠釣。 
 
如果標點環境條件夠的話,釣遠有什麼好處? 
遠離釣座的標點,魚群能誘聚的更長時間,數量也會多些。因為沒有人影、竿影及步伐聲的驚擾,魚被誘浮的高度也增加,吃口更爽快,中魚後也是必然的拉離聚魚範圍,不像釣近磯魚兒必需藉浪跡沫帶的掩護,才敢欺近吃餌,警覺性更高點的,甚至保持距離,在流尾等吃絕不靠近。而一竿方圓的標點,你誘魚也那一塊,中魚拼鬥也那一塊,你說有沒影響呢?!是現在大陸沿岸魚還多,群體數大搶食就膽大,所以近磯還能常有佳績,等魚量少點時,你在釣位上誘餌猛打眼睛緊盯一兩竿方圓的範圍釣,晒一天也許只釣個零星幾尾,而事實遠點的海底,可能有幾十尾黑鯛整天在享受餐聚......釣人是餐點的提供者。 
 
釣遠,說的容易~不就是誘餌、釣組往遠處K就是釣遠了!!最表面的問題是,你誘餌打得準嗎?釣組拋得準嗎?後者還好,拋過頭或歪了,還能藉控線manual調整調整,但前者只要5杓餌落點相異2M以上,那今天你想要的魚群說真的,就不知道到底聚在哪一個位置了!也許也能釣到,但效果總是差多了。所以要練釣遠,最好是釣距按部就班的逐漸增加,今年10M明年20M...通通操練到身手熟練後,再往更遠處進攻。 
 
也許你會想,這一說出來,不是以後人人釣遠去了?那遠處還能有遠景嗎? 
不怕!正如你所說的,一些不管是網路或DVD釣魚視頻等等都有見到釣遠示範,你看到過別人也看到了,但須知一般釣友至多週釣一兩趟,中間還有季節因素、壞天氣、老婆生仔、岳家拜訪、加班、一年三節、應酬、家庭旅遊......一般到了海邊就是急著把握下竿機會,用以往釣得到魚的方法與概念急急出操,沒幾個會認真去探索自己陌生的範圍。頂多近磯不咬了,匆匆往外拋幾竿,不咬就又回守近磯。如前段所言,沒經過中繼距離的磨練,你忽地往遠釣,肯定是心中也沒底,技術與信心上更是差距甚遠,能釣到只能算是運氣。 
 
釣魚是對應耐心與思考的活動,魚多多時連小學生隨便綁個竹竿釣組往磯邊下竿也能釣到鯛,那種環境條件下釣魚個個都想自己已是高手了,但當有朝一日動物園打獵的環境沒有了時,轉變成真正的野外求生環境,那時才知誰餓肚皮誰吃撐了。把釣魚當是一個有進程的遊戲,不要光看足前一尺,當只是個漁獵活動,你可以從中發現更多的樂趣與智慧,也能保你現在釣有魚...以後釣有魚....永遠釣有魚~~~~當很多人釣沒魚時。 




 


不知道舍进求远之原因? 


標點做遠,基本上是基於「黑鯛狙擊」P.59、P.73原則。 


簡單的說,同一群魚,做在磯際,可能能釣上10尾就已是算當天魚神經很大條了。做遠的話,釣組到位就黑~或者說要常創高漁獲量,是瞄準遠點的終極目標。當然配搭的誘餌要打準,釣組要投準~要不黑的就是釣人的臉了。 
 
另一個用意,是在起魚標點水底地型複雜時,從遠方拉回的魚,比就近上鉤的魚,在到達危險區域時,體力會多耗損點,在大魚的起魚率上,也比較容易成功。 
 
讀心術偶不會,還是要當事人闡述自身心歷路程~~不過開頭是見他們沒投多遠釣,而也許就是因近場漁獲量不如遠點,慢慢就開始往外攻了! 
 
這方面細節上的事,真的要恕我目前必需禁口,每每見一地死魚被帶走的照片,就讓吾一老釣人慘不忍睹,可以教後進怎麼學習從磯釣衍生出的環境、魚性等等知識與道理,並藉之釣到魚。但比較極端的一些技倆,要等到大家都能放開心胸的隨釣即放來釣魚時再說,會比較好一些。 




 


釣鯛的suru-suru玩法 


正規來講,全層釣中所有派別或套路都是以垂釣黑毛為對象做為出發點。往西南發展途中經過台灣之後,就越是毛稀鯛多之境。苦思以原創宗旨相符的:自然釣餌沉入狀態~~企圖以號稱釣毛之終極釣法來超越傳統阿波釣鯛術的釣鯛環境中人,於焉發展出一些旁派支流以因應針對鯛的全層垂釣。 
 
所以,因此,您是比較難找到以suru摸鯛的系統性文章。 


要用全層釣屬下的各式流派釣鯛,首先就必然是要將原有系統破壞之後再組合,就好比閣下數十年前拆卸捲線器一樣.....一下子比較難有具體完整物體出現.......所以初階段10年間比較難見系統性與合理性兼顧的文字資訊,往後會不會出現?共同期待中。 
 
與閣下20年前在南方澳海軍雷達站下就在浪翻滾沖流的標點玩過較粗魯的全層釣對付黑毛,在找到泳層後改傳統釣法殺它個魚仰尾翻。爾後在釣黑鯛時也窮極無聊的玩過一陣,但在較有深度需要咬鉛達陣的標點,這一套釣鯛法則只有框在近距離竿先可直接帶到釣組的範圍玩會比較如意,要不就會變成炎少前幾天所言的"/"形釣組狀態,變成瞎矇或是拖底而不自覺。 
 
用最簡單的說法~~讓餌沉得自然,猶若無牽無掛的誘餌在海中漂落的狀態,就是類如suru-suru等全層釣法欲達到的目的。而在深些標點釣鯛為達到落入深處鯛泳層的目的,加一個B鉛是必然的方式,要不就要用00規格波,隨著沉波慢悠悠落下,但如此若是個7-8m標點,可能要等到打瞌睡。也只有在3-5m的棚層(3-4m子線),可以使用正規無鉛的釣組玩,能有恰當的威力出現,反過來說,要在淺場玩全層釣鯛,釣組上是不咬鉛比較正規,要咬鉛就還不如釣傳統阿波釣法,才不會畫虎不成........。 
 
而有了咬鉛的suru或全層釣對應鯛,以近距離而大多是磯際施展,不正如前幾天所說的:掛了波的落入釣.........在沉落過程必需間歇提擺,一是誘引一是記憶深度,差別只是有掛個波當中介,魚拖了紅(黃)頂會在水中跑,看了多一道刺激過過癮。




 


suru-suru 


註:此帖談論的非以黑鯛為單一對象。 
 
其實梁佬應可記憶起更多時候從蘇澳5-6kg青物到蘭嶼4-5kg硫球黑毛、80cm拉崙,澎佳嶼司令台一排靜靜只咱倆猛拉,都是只因為比旁人少了一個咬鉛+少了活動釣棚。好心告訴他們,還當我們是不懷好心的唬弄,夠冤的!


海水綻藍清澈,釣客以為水太清,要釣深要釣深....才有希望。偏偏上述浮游魚就有那本事,搶到近水面就是讓你看不到,正是造物者的神奇之處。 
 
波是固定的,下邊就一條子線沒鉛只有鉤,誘餌按拍浪韻律打.......拋下釣組,就那麼奇妙,波波就被拖走啦!水面啥都沒見到,只有竿子弓得嗡嗡做響.....。這應該也是日本大師suru靈感的由來,只是沒suru這釣法名詞時,我們如此的"自然沉降"範圍只限3m子線落水後到完全展開之間,再一次拖擺後再一次的"自然沉降"....反覆為之後結果發現比較有口,就這樣!suru大師只是把"自然沉降"範圍加深加廣,就名出一新釣術。 
 
不過這必需冷靜下來從發展的背景開始探討,在看看你所垂釣的環境需不需要這樣大費周張?是你的環境也是滿海回鍋菜毛?還是因為漁源枯竭讓魚變得難釣?這是有很大差異的。 
 
人家是為了指定競技環境中釣精口回鍋魚拿名次,而絞盡腦汁玩出的東東,你釣的環境有那麼艱辛嗎? 
 
如果沒那麼嚴重,又何苦折騰自己玩得那麼花精神? 
 
要當好玩覺對是可以的,但要當是必修課程,一頭栽進去而否定傳統阿波釣,那就有點捨本逐末了,畢竟要玩好這些巧門,傳統阿波釣概念以及基本功都要到位,才能玩得精彩,這一點後進們務必體認在先。
 




 


浅场伪装? 


1/挑足以涵蓋釣者身形的背景地形地物所在。 
 
2/有好背景的話,站定後就少移動,儘量就上半身活動,足操竿打餌矣。 
 
3/要不就蹲著釣~~這40歲錢還行玩,40歲後蹲久真的站不起來了。
 
4/不要貪往前站,竿子向前擺平時,竿尖超過礁緣不超過3尺為佳。 
 
5/拋竿時在釣組落水剎那間拉帶一下,化解釣組的直擊落水,第一接觸變成擦水接觸 
 
暫到此~~其他有空再慢慢說。 




 


水中&展開 


不記得小弟以前在哪一版論壇有一篇關於水中的帖,關於想利用水中"克服"二枚潮,根本是屬於人本思維理想中的事,簡單的說就是:幻想!~~或是螳臂擋車。 
 
在我幾十年的實際體驗中,水中最大的功用就是幫助釣組在水裡的"展開",而這一點也是需要人為的操作輔助,非全自動的。會耍的玩的對玩的好,它就是一個良好的輔助道具,無厘頭的用上它,它就成了一個最大的搗蛋工具。 
 拖擺~是為了展開也是為了擬活化鉤上餌食以及作戰位置控制。 
 
無不如意風、無不如意流+釣的不開時,自然很簡單,心手竿線到釣組一氣呵成....傻瓜也會做的跟名人一樣。(當然要穿的一身G或S制服會更像一點) 


當釣很開、不如意風、搗蛋的不如意側刮流時,如何將不如意項目借力使力轉換成一種支撐點來運用,就是要長時間浸淫才能熟而生巧的了,說或聽....是無法一窺全貌滴。不是不說,是我也不會說,頂多在現場發生時,能告訴你:拋出落水時的1秒間,甩回右圈的母線....第一抽時風線不要壓水.............。~~~但那都是當時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法,下一回風向偏10度時,可能又是不一樣的應對。 
 
在腦子裡,這已經是長時間形成習慣性的應對反應,而非有規律的理論,說不出個有條理的規則。因為流多強風多大,或者是兩者的方向每差多少角度,對於釣開的距離,每一米都有不同的差異。最實際的就是經過幾回臨場的指點,自己再將之為例,延伸至往後的垂釣中,遇到不同條件變化從自我調整中去吸收經驗,這樣來學習是比較確實的。 




 


夜光波 


夜光粉日光照半天的效果頂多維持個15-20分鐘可辨識光度,很不實用的東東。聽說軍用的比較持久,不過也很貴,要從美國郵購。 
 
如果目標釣的是黑鯛,說實在用夜光棒只是求個習慣性的安心而已。而這個安心卻換來黑鯛的不安心,取捨一下。 
 
夜磯跟晝磯其實是一樣的,下竿後一定要掌控好竿子以外的風線鬆緊度,在這前提之下,暗閽光線下的鯛,只要釣組的釣棚不是誇張的拖底,它吃了一定會通知你,而且是很誇張的通知......扯竿。 
 
許多事,把惰性跟慣性先隔開,會更海闊天空好解決。 




 


乱石底该如何测量水深? 


大礫石底大陸海岸應該沒有,台灣東海岸較常見,那真是下一組卡一組,沒輒。 
 
石泊位或是沉箱下方的堆石區,也是頭疼的地方;一般礁石海岸應該夾功就沒那麼恐怖。 


一個取巧門的方法:就是用1.0#或1.5#或2.0#或3.0#的波或標,就直接搭配波波的標示規格來測~~測多遠都沒問題...只要你拋的到的地方都行! 
 
1/取其空載vs.搭載時的視覺落差較大。 
 
2/取其浮體有完全的拉提底鉛浮力,落底時不讓鉛體完全呼應地心引力,這樣就比較不容易找縫自己鑽。 
 
應用: 
耐心的一尺一尺調測,直到波或標體承空載高度,結深度再往回拉一點.....調到剛好觸底,你就知道水多深了。要釣多深的釣棚...自己再調整。 
 
這樣測多遠都沒問題,很好用!所以,不管我去哪釣,釣包裡一定備一個1.5#的波~~測深度賊好用的。 怎麼樣




 


假如流水很乱 那又应该如何作钓呢? 


首先,一定要用性能好的波波,才能引導釣組到該去的方向~也就是穩定、乘流性正確的波波。 


流亂,誘餌進去了也跟著亂,但是跟著水勢亂中之序。而這時候進入標點中的魚,也是隨水勢追食餌料,水文越活躍的標點,進標點的魚揀拾餌料也越顯活潑。釣人只要讓自己鉤上的餌,在舞動環境中顯得比較笨拙一點,讓魚在亂中發現這一個好欺負.....不先咬它...咬誰?!鉤上咬個6#~4#咬鉛就可達到這目的。 
 
這樣環境中,盡量不要用普遍入門教學的釣組方式~子線中間咬個幾B幾B的咬鉛,這樣的釣組那個咬鉛會變成一個重力中點,讓鉛以下的線跟鉤,在被水勢推、攪、翻時,變成甩動失速的風箏般,表現出跟水中韻律失序的狀態,讓還有點理性的魚,頭上冒問號,也許魚多時這並不重要,但魚量少的時代,這就變得重要了。 




 


釣鯛科類魚有需要用到那麼輕的波嗎??? 


很好的問題,讚一個! 
 
嚴格說起來~釣鯛是不一定必要用到超輕量的釣組。 
 
但是,在特殊的場合~如很會窩鯛但又很平靜的標點+天候穩定的季節,用一般所謂的「鯛標準規格」釣組,在這樣的地方,打包票釣不到標點裡一大窩的鯛。 
 
回憶一下~你、我+所有的磯釣人,在初始磯釣時,是不是都以選擇有拍浪處為「好」標點.....隨著個人的垂釣經驗增長,我發現釣毛不說,以釣鯛來講,在很多磯釣「專業」眼光看不上的鬼地方(平靜無波毫不起眼),卻是藏著更多的鯛徘徊其中。因為鯛基本上根本不是一種喜歡沖浪頂流的魚種,選擇拍浪或湧動的標點,純粹只是為了遮掩釣人的行為,讓鯛被誘來這種標點中時,失去優勢容易讓釣者得逞。 
 
這樣說,能懂吧?!哈哈!所以喜歡釣鯛的朋友,在以往大家爭搶的「標點」,底下已經佈滿棄線、垃圾,老不容易再上魚時,不妨把眼光放到真正黑鯛喜歡聚集的聚會所,能再繼續延伸你的磯釣年限,而不是怨嗟:魚越來越少! 
 
然而,在平靜的場合面對鯛,釣者就失去浪聲、沫影、流速、湧動.....等等掩護的優勢了,公平的比賽在此開始,你必需從頭學起,調整以往所有的攻略思維。 
 
浪兄的另一個問題:0號波多久能達10米定位? 
 
如果釣標準釣組,這可能很難哦!?0號波不咬鉛的話,到第5米時,可能會被托住很常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找到切入點繼續往下漂動。不過加一個B鉛的話,再搭配質量通過的細母線的話,在有條件的環境下:無流、和風+3m子線+水份飽和的南極蝦,我計算過,60秒左右差不多可以到位。 
 
當然,使用緩沉釣法,環境中必然不能是小雜魚過多的場合,在一般見到只有磯邊聚著小賊群,打餌下去,它們不敢往外欺的情形時,就確定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至於釣組沉落的緩急,對於GY刁口的魚,有多大的不可抗拒威力,有空同學們試試就知道~~驚人呀! 




 


钓棚调到礁石的顶部?底部 ? 


不能確定您對這樣海底的中魚後應對方式是否合拍,對這問題也不容易精準回應。 
 
梁老說的對,首先試著把魚誘浮來釣是必要的,但上面提到的中魚後應對也是關鍵之一。我在2號菜園非常快速不優雅的收線舉動,您應該也見過~~~跟名人大師收一下線,擺一下姿勢的優美表演大異風格,這就是水底條件的問題,不得不讓你放棄悠閒優雅的擺弄,要不就割線走魚啦! 
 
標點海底均布有1.5m高的底礁,確實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標點。垂釣深度是不好拿捏,不過如果您有空,下回紮實的測出在標點垂釣流程道路上,是怎樣的底礁分佈排列,畫個圖擺上來,也許就比較容易解讀了。一般來說,水路必是由礁岩間中的溝路行走,要是波波穩定對版,線組恰當干擾不大,讓釣組能忠實循流路行走的話,應該也不是那麼容易沒事掛礁的。剩下的中魚後問題,才是真正問題的開始。


 




 


 


是钓离底多少合适呢 ?


問題這種鯛離開障礙物就零星了,能釣得肯定您釣的遠距下邊還是有礁或樁,只是釣開中魚後的角度問題,讓它們鑽礁機會降低,拉到邊上才來決定生死而已。 
 
現在不是釣多遠要釣多深這樣講講用猜的,而是要到現場去探出釣位直對出去,您要釣的距離的左右實際的深度,才來決定釣多深,才有實際效果。有的靠日本釣魚書知識,把黑毛釣技挪到黑鯛部份來瞎掰的,才會說不用測水深,幾米深度開釣,不咬再拉深~~真懂釣鯛的看了是會掉牙的。 


看看是不準的,像我近年釣的菜園,天天釣夠熟了吧? 


今年平均水位變高了,我還是得再細心測一遍,確認一下以求盡量的準確,才有辦法更準確的抓出所調的釣棚,鉤子到底確實是離底多高。先把前置搞好了後邊的就簡單了。不放過細節~~才是浮磯的最大秘訣。 
 
以我菜園來說,水左水右一有變動,我都必須更動釣棚,敢大聲的說:沒人細節到這一層面。但差異在有魚咬口時就出來了,抓到重點細節的人是一尾接一尾拉,其他的都在傻等,釣三小時止結都在同樣位置,呵! 
 
磯釣裡越是緩和的場合,學問越大,拍浪流活的標點魚是最好釣的。外礁釣得一卡車的人,可能到港灣要打一年龜~粗與細的差距就在這裡。 




如何破解釣流頭的不利 


這問題絕對夠格當選2011年釣技版最機車的帖~~比那種丟個釣場圖片問該釣哪一點最好的~~~還要機車。 
 
上頭深圳兩位俊傑都說出了重點,只有推他下去~~~~~如果你的問題是那麼的片面:1/流整天不會轉向。2/流尾的整天不斷猛打餌(估計15kg蝦磚跑不掉)。3/你又那麼小心眼愛鬥,在這麼機車的條件下硬要釣個輸贏。 
 
好比:公路前方斷裂成個懸崖,你正開車前行,又不准踩煞車.............如何越過險象繼續到達目的地? 
 
但;如果問題不是那麼片面絕對,還是有緩解的空間.... 


1/耐住性子等流轉向~回饋他。 
 
2/他猛打但一定有空檔(除非你碰到我,而我又存心整你....),你就他打時你不打,他不打時你猛往上游打~~抓空檔是口訣。他空檔越多,他死的越快,但你絕對不能胖子貪懶。 
 
3/如果他是個粉味重的釣客~(誘餌裡粉佔70~80%,南極蝦份量少),你就用70~80%剁碎南極蝦搭配黏度高的粉料內容的誘餌,往你更上游單次少量+高密度的打,當然如果你水平到位,就要先估算誘餌沉落點~南極蝦剁碎就是為了更確定的落底位置。 
 
 
4/其他更毒的,不宜公開討論,以免導偏正常發展中的磯釣群眾~~~ 


這個問題裡還一個問題~兩者釣技相當~何以評鑑?磯釣的水平差異,全都是在腦中軟體的部份,垂釣時的操作手法也是源自釣者臨場的思維決定,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難做判斷的。 




 


浅场矶钓的几个疑问


乾潮會露出空氣中,起漲半小時後會浸到水的潮間帶是最好的黑鯛標點。 
 
3m深度以內的標點,基本子線上是不需咬鉛的,下回試試,這樣掛底機會也會少很多。 


潮間帶場合,起潮時溝頭才是引魚來的重點位置,無需釣遠。 
光打粉的話,不如找些紅土拌點魚精粉效果更好,成本也更低些。 不過碰到有競爭性的場合,這樣的誘餌可是會乾鄧眼的。 
 
況且,光打粉的效果,對大型魚的誘餌力極低,自己取捨嘍。 




 


尋日釣后發覺一個問題 是一天只守一個位好.還是不停轉位好? 


這種不咬就轉位(標準國語應該說是「換位」)正是港澳磯釣的標準模式。這種方式就算釣了50年,頂多也就是技術觸頂了,但對魚性、標點、潮流的整體概念還是處於初磯的階段。 


●是一天只守一個位好.還是不停轉位好?   
 
基本上,有上過魚的位,另日再上碰巧潮段不對釣不到魚,如果耐心點守候,慢慢的就能抓出該標點進魚或是開口的潮段。對以後出釣的參考,有比較大的益處。 
 
這樣說吧!如果你用心花半年時間,找出並摸清楚5個不同潮段咬口的標點,是否未來出釣,就可以在前一天,依據隔日潮水時間,就可以設定好轉位行程,一天中更準確的釣上2~3個逢時的釣位,收獲肯定比其他釣友盲目的跳海上轉位方塊舞來的好許多。 
 
 
●魚是不停的在沿島的邊游來游去.還是只停留在一個位置?  
 
這牽涉到標點水底狀況,以及在大環境中位置的問題。有的標點是魚窩位,也就是說夜間魚群會在這裡歇聚的夠深度夠緩和的環境。而也有隨潮流覓食僅是"路過"的標點,如何去分辨所垂釣的標點特質,也是有待多次的實釣才能探悉。 
 
魚窩的標點,你早早到打餌,潮水動時,魚群就不一定會跟往日一樣跟著潮流出去找吃,這樣的話起碼你就有半天過癮了。 




负浮力钓法 


不是光幾年前,是20幾年前就玩過滴。負浮力應該不能算是個標準名稱,是21世紀華人磯界以為是新貨,另創出來的名詞。正確應該稱之全層釣術。 
 
這早就存在的釣法,90'末期為因應了波品牌推新噱頭,眾樱花大师們將全層釣類各種玩法分門突顯化而已,也並非90年代哪個後磯時代大師獨創出來滴。 
 
原則上,這類釣法都是應用在釣黑毛等中上層浮游對象上,才稱得上是正道。弄到去釣近底的深層對象魚時,已經算是走火入魔,橘皮包蘋果的亂套了。然~~不硬戴上套子,又如何能攻進大陸沿海(含港澳地區)廣大的以鯛類為主對象的沙泥海岸磯釣市場呢?!.........這個重點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哦! 
 
就算用在正途,以釣毛等為主時,這釣法有一個先決條件,也就是對操作者的門檻,就是要對正統阿波釣有相當的經驗後再入手,才有辦法融會貫通其真義。缺乏了這先決條件,只能充其量稱之為"矇釣"罷了! 
 
然,很不幸的!恰逢一個速食主義盛行的世代。新磯人口有一部份,根本不願意靜下心來按步就班的探索磯釣裡廣大的內含,對魚性、泳層、季節、天候之與釣棚間的奧妙關係。於是,商人抓準其模模糊糊心態,給予模模糊糊釣法,讓新手也能模模糊糊上幾尾魚~~~奇妙呀!這釣法真奇妙!就這樣殖入新手腦細胞裡。 
 
不過其中也有其道理存在的,當一個新手對啥釣棚、泳層毫無概念時,全層釣法不正是讓他一套釣組,就能模模糊糊矇透各釣棚的最佳方式?絕了!正好對版! 
 
新手拿這模模糊糊釣法來釣黑鯛,矇到最底部,搞不好子線都已經整條平躺在水底了,"負浮力"釣組絕對不會吭一聲或晃一下來提示釣者:「喂!轉環都拖底啦!」.................無言,對新手這真是最屌的釣法! 




黑鲷的领地 


在正常的時候~~不是準備遷徙或繁殖的非常態性的大集結條件下。可以水域環境的海床型態、深度或流勢,做為判斷黑鯛聚集群體大小的參考。 
 
以大陸多是以江河常年流出累積的沙泥底海岸來說,岸邊垂釣的場合以海底平坦的淺岸居多,這樣的海岸幾乎能突出泥底的礁都是乾潮可見的,較少有夠茂密的暗礁在深水處盤踞。在這樣的地方,缺乏提供夜間容納大群體棲身的環境,所以釣友一般碰上的魚群,大多是2~30尾的小群體。要水深夠又要有夠充份底礁的社區,就只有在離岸較遠的外礁機會較大了。 


而在前述的海岸釣場型態,跟海峽東岸的台灣西海岸情況是相同的。這種環境裡黑鯛的遷徙覓食情況是比較明顯的。平坦的沙泥淺岸除了因安全棲身條件較薄弱外,對象的食物容易搜刮,無法長期穩定提供充足的食物蘊藏量,也是這種環境黑鯛群常移動的原因。 
 
所以你今天遇上較多咬口,明天不一定會有,正是這個原因,因為你的獵取對象是不停的在移動,而不是定居一處的。 
 
舉一個台灣西海岸的例子:雲林的虎尾溪口釣場,每年幾乎都在同一段時間裡,會有爆量的黑鯛群經過掃蕩,溪口岸邊潮間帶卵石上的蠔蚵,能在一夕間由深色的殼背,被咬出一大片,望過去變成是一片白閃閃。一天多一點....直到數公里的溪口岸際,都變成是閃白的開口蚵殼後.........忽然有一天,就又釣不到一尾像樣體型的鯛了,只剩下三四指幅以下的鯛仍在其中徘徊。 
 
這是一個平底海岸的黑鯛生活典型,當然也不是全部如此,這段海岸稍外處有蚵棚區,像人工魚礁般的群聚在平坦泥底中央,也正是較穩定黑鯛群聚生息的場所,但相關季節或時間性的大群體遷移掃蕩性的覓食行動,是否有天然天性導引,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海岸淺,而離岸一兩公里有足夠提供群體棲息處所的環境下,黑鯛群是會隨著潮汐作息,起水漲潮時,群體逼近海岸,近淺岸時化整為零,分散成較小群體隨漲高的水深欺近海岸,滿潮返退後再退出淺岸回到棲身處。 
 
這樣的環境裡,釣者要是能夠挨得到進水"分兵"的歧點,或是退出時的集聚點,也能享受到較熱鬧的釣況。要不然就只有在進退路線間,小群體路過的標點,搶到匆匆路過的咬口。 
 
然而在海況平穩季節的沙泥底淺岸礁處,只要夠安靜,沒有干擾,夜間還是會有游兵散勇棲身其間,只是數量不會多,夜釣或是天光時分,是狙擊這類對象的時機,只不過釣走或驚走後,可能又要等好幾天才會有新兵入駐。 
 
草草敘述,淺場海岸約約略略大概就是這樣的幾種情況,希望能提供您有用的參考。 




 


鲷鱼在晚上的视觉是怎么样的呢?


魚眼的夜視基本是靠光影辨識,而黑鯛夜食主要是靠其敏銳的嗅覺。 
 
思考方向不應只單向的潮大鯛喜歡夜食,一般釣場白晝釣上大鯛的機會都比夜間多,而容易讓人誤以為大鯛喜歡夜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釣者本身與釣組條件問題,讓白天比較公平的交手機會中,騙不到大鯛咬口。暗夜中大鯛失去更多的判別環境條件下,比較容易失身。 
 
2/白晝釣者避不開雜魚或小鯛纏鬥,自然沒機會與大鯛交手。 
 
3/反向來看~~大鯛白天搶食不過青少壯,群體也較龐大的後輩或是雜魚群。只好選擇在夜間這些騷擾減少後覓食。 
 
 
而夜間的鯛大多是減少活動,或在屏障物周邊休憩。企圖夜間覓食的鯛,也會依著障礙物邊行動,一是比較容易躲避夜行撂食者的攻擊,二是行進中比較有有所路線依據,因為在黑暗中它的視力是極度弱視的。 




日本測試報告的網誌-釣魚誘餌集魚力競賽 


試驗方法一個人在水中攝影待命,一個人在岸上打誘餌初賽:第一試合生南極蝦vs熟南即蝦因為生/熟南極蝦都不好拋投,所以投在磯際第一投:兩者的反應相似,都是向磯際集中過來. 
 
第二投:生南極蝦集中較多的黑毛,熟南極蝦飄散,生的明顯較好但熟的可以很耐咬,會看到小黑毛吞吐.在盜餌魚多時,是人氣商品 
 
第三投:生南極蝦還是誘集較多的黑毛,所以判定生南極蝦勝.第二試合網蝦vs生蠶蛹粉以集魚力來講,生蠶蛹粉是非常好的,海釣黑鯛不管是誘餌或是團子釣都必定會用到,黑毛釣混在團餌中有好釣果的釣手也是有聽過.第一投:因為時間沒抓好,造成生蠶蛹粉先入水,網蝦較慢入水黑毛先集中在先入水的生蠶蛹粉,但馬上就集中到網蝦週圍,且網蝦週圍的黑毛魚群是大宗,生蠶蛹粉的為少數.第二投:故意先投網蝦再投生蠶蛹粉,但網蝦週邊持續集魚並無跑開的現像.網蝦下沉速度較生蠶蛹粉快,使黑毛往上下追餌的動作大, 
 
第三投:兩杓同時下,還是網蝦集中的黑毛數較大所以判定網蝦獲勝.第三試合米糠vs麵包粉同樣是植物性的餌料對決!投入之後,米糠濃且快的濁度發生,黑毛不進入濁水,也沒興趣.另一方面,麵包粉投入後,黑毛猛加速靠近,轉頭吃麵包粉粒 
麵包粉勝 
 
第四試合酒泊誘餌vs海膽團子酒泊是臭肚喜歡的食物,海膽是石鯛喜歡的食物.這兩種餌是廣為人知的,但對黑毛呢?兩種集魚餌的勝負在於沉下的速度明顯有差都用海水調的軟軟的,酒泊餌是淺釣棚,石鯛團子是沉到底部,對黑毛沒法發揮 
所以酒泊誘餌勝出. 
 
準決賽第一試合生南極蝦vs網蝦這兩組的對決,勝負出我們意料之外.網蝦聚集了大多數的黑毛,數量比對方多30~50倍 
 
差別是如此的大,網蝦又晉級了第二試合麵包粉vs酒泊誘餌黑毛喜歡的麵包粉,跟臭肚喜歡的酒泊前三投入兩者並無勝負,第四投目面集合的數量也相同這要怎判定勝負呢?水中攝影看來,麵包粉中的黑毛是在水表上下運動的且會吃餌,但酒泊中並沒有上下運動的錯亂現像 
 
用興奮的程度去判定麵包粉勝出一籌.決勝賽麵包粉vs網蝦剛投入的時候兩者集魚力相當互有所長久了後網蝦的集魚力會摔退,使網蝦這邊的黑毛往麵包粉移動的現像產生以集魚的持久度加上移動方式來判定 
 
麵包粉勝出。




教老大问题牋都是把钩吞到肚子里,,不知为什么 


可能一、深度測的是否確實?~多測幾個流程中的位置,也許有高低起伏您沒抓到。 
 
可能二、3M沒咬鉛的子線.....或許是太自然生動了,魚看到就毫不猶豫的吞口造成那樣的結果。然而重點不在前面說的 
              ~~~ 
              重點在您運用無咬鉛的子線垂釣時,應該也必需做的動作是控帶好釣組,特別是在緩流環境下,要保持您的 
              水面下釣組沒有虛位,才能在彼端扯動的第一時間讓水面的波波有反應。而不是在虛線情況下,魚吞了...游 
              動了...線扯實了,波才有反應,釣者這才發覺該起竿了......。  
                
 
不管浪大小流緩急,在4.5m這樣深度的的標點中,如果是用南極蝦誘釣,在暖水季節,符合少量定頻誘灑條件的話,從3.5m開始就可以算是熱區,不一定要把釣棚調到底反而效率會更高。用的是3號母線的話,我是比較偏向使用3B的釣組,然後再微調稍稍超載一點,在緩水張力較大的水面,會更確實的把貼黏在水面的母線帶到設定的深度。 
 
另外,最重要的是「可能二、」所提到的,要運用子線無咬鉛的餌自降釣組,記得做適當控帶,才能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因風向、水流與釣座間,有不容易做優勢控帶的原因存在時,在鉤上方加個G6~G4的咬鉛,減少子線虛位的產生是正確的。 




防波堤测水深?钓棚该怎么设定?夜晚钓鲷? 


在水底复杂情况时候怎么测水深?  
 
終極測量法:把1.5#~2.0#規格的波或標,波加重調到平水或波頂出水面一點點,標調到標桿出水約5cm...後... 
開使拉到深度,拋進點,一直測調到波或標被頂起一點的程度~頂太多拉淺一點點,一直微調到鉛剛好觸底的程度。 
這種方式因為波還能拉載底鉛,除非一下拉太深躺在底部,要不然鉛不會跟底物太糾結,比較不容易卡底。 
這個方式也是測深度最準確的方式,比起在正常乘載重量之後再加掛重鉛來得準確。 
 
一杆外左边大概5米 左边再过3米 水深4米 不知道钓棚该怎么设定? 
 
深往淺流動的話,照淺的深度調。淺往深流,照深的深度,而當釣組尚在淺流程時,多控帶一下釣線,讓子線沖高一點~~當然要這樣操作,前提是子線要夠長,並且不加咬鉛。 
 
夜钓钓棚又该如何设定?不是说夜晚钓鲷应该要贴底些吗?那在石多的地方该怎么贴底钓? 
 
夜間黑鯛不會找縫裡東西吃,所以釣人也不用往底形太複雜的縫隙裡想。堤璧、岩壁才是重點。 




 


要是只钓到搬指可数的几条?


關於一次釣多或少的問題,一般磯友都是習慣釣近距離,這是一個數量上的關鍵,拙作「黑鯛狙擊」中有對這問題做描述,除非碰到鯛真的多又亢奮的情況,要不釣近標點,要上量總是比較難。我在80'末偶然的垂釣機會中發現這趨向後,在黑毛或黑鯛上的垂釣就漸漸拉開標點距離,才確定這是個定律而不只是偶然。 
 
當然要以遠處為集魚標點,也必需有環境條件才有可為,台灣東面是珊瑚礁及礁坪多的海岸,遠點海底有礁才能聚魚,鎖定為標點才有意義。要只是黃泥坦坦的海底,釣遠就毫無意義了。




触底钓vs.拖底钓 


釣鯛時降溫環境下魚不活潑時,釣近底或觸底是比較正確的。如何精準的把釣棚調到近底或觸底,就得靠細心與耐心了。 
 
這種情況下,觸底跟拖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在魚不活潑時,拖底的釣組在訊息上比較不容易察覺,加上降溫不活潑,魚吃口咬帶跑的機會也少,常是含咬吞吐幾回吃了點碎屑後,覺得有鉤子的異物感,就會放棄繼續吞咬。 
 
在釣人無法及時察覺訊號的情況下,就會有魚咬但釣人不知不覺的結果出現。只有在偶爾魚在含咬時,配合水流或風勢拖拉釣組,才會反應出波埋下較深的表現,才能知覺到起竿作合。 


近底或觸底的垂釣,在直觀的視界裡,也許覺得是匪夷所思~~海底不是平的,你怎麼有辦法做到流程中保持鉤餌在近底或觸底的狀況? 
 
但換個解釋的角度,也許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 
 
先來看看近底或觸底釣棚,所企圖達到的意義或目的,重點就是保持水下釣組從鉤到波的範圍,沒有虛位的出現,當鉤端有扯動時,波可以即時表達訊息,讓釣者可以即時做出相應適當的控帶或是作合。 
 
更簡單的說,拖底釣棚是子線有部份拖在水底了,而近底或觸底釣棚,是絕對的要避免這種子線摸底狀況,盡量的只讓鉤餌在近底部誘引咬口。 
 
所以,大家也不要死板板的,認為要釣近底或觸底釣棚時,就只是把波到鉤的距離精準的調到跟水深是1:1的程度~~這是絕對「匪夷所思」的企圖。當然,首先要用心的探出流程各位置的確實深度,心中有個標點水底變化的譜,用較長無咬鉛的子線,利用水流,運用控帶的技巧,釣組在凹處放落,凸稜帶高,來達到近底與觸底的垂釣概念。 




 


討食坪


1980'年代之後,幾乎都沒有會釣討食坪的釣友了,原因就是完全被東洋名人外礁畫面教育,磯釣就是那樣~要夠深的點、夠高的位、夠穩的水面........。 
早年釣友~「能找到魚」知識優先的垂釣概念,讓討食坪釣場成了首選。 
 
討食坪標點的特色: 
一、水淺+礁佈均勻。日照充足,生態豐富,食物多。 
二、天候、潮時條件不夠,大魚不進場,但等到條件到了,大魚一定摸近這個好天氣時,覬覦已久的豐盛食場。 
 
不明究理的釣手,假期隨機性的來釣~~鐵貢辜,久而久之,就變成冷門釣場。 
 
大魚進場的天候條件夠了時,那個浪況,新手看了頭就大,就算下竿,也是釣組搞不定,最終就是~放棄。 
 
就算在北部磯環境垂釣的業餘釣友,除了在地仔外,幾乎已經沒有人會去鑽研這類釣場,更別說西岸的非磯環境釣友,討食坪於是成了後磯年代,得以倖存的保護區。 
 
這也是近年冬磯,不幸我忍不住要釣時,照片都會是地濕濕、菜綠綠,要穿長筒磯鞋的畫面。 
 
礁夠高,不潑水,菜不滑,可以穿短筒鞋的位~~要有魚靠,肯定早就人擠人搶著分一兩尾魚了。 
 
當你知道某個討食坪位吃什麼潮段、什麼潮水日、什麼浪況會進魚...這些都搞清楚後~ 
 
要怎麼釣討食坪? 


一般來說,討食坪標點,水深不會超過1.5潯。浪況夠條件達標的日子,才能洗礁刷底大掃除,讓標點內翻騰著豐富的食物,浪況夠,大魚也有足夠的進場安全感。 
 
這個時候下竿,釣組肯定沒辦法跟一般概念的磯場環境一樣,悠穩的乘流到你打瞌睡。 
 
釣討食坪標點,首先要建立一個概念,就是不同於一般概念的磯場,可以呆呆的站或坐冰箱上,若消餌不嚴重,拋一竿可以讓釣組水裡蕩個5~10分鐘。 
 
站位磯邊有流沖可以把灑磯際的誘餌,流穩穩帶出去..很遠..很遠的,在討食坪選擇中,不算優的點;只能算低坪中的一般釣點。這種點很多人會釣,魚也不見得要挑足夠條件時機,才來這裡大咬。 
 
好的討食坪釣位,在條件夠時,給釣客的感覺是:TMD,釣組不斷的被浪推向淺處,趴一竿凍不到幾秒鐘就快要登陸或登礁。 
 
這樣的標點,才是正點的討食坪標點。這樣的範圍中,被浪或流水困住的食物,跟釣組同樣情況,會被局限在一個範圍中,只有停潮浪稍歇的時刻,外流的水才不被推浪影響,可以往外帶走。 
 
也就是這樣,在浪況夠,潮段對的時間點中,魚群會集中進來搶吃,再加上釣客的誘餌加持,釣況在這潮時段中,會更顯穩定。 
 
在這種環境下,練功初始,必然是不停的收拋。 
 
在我的初學討食坪經驗裡,一開始是挑三個浪頭後的短暫平靜時刻,打餌+下竿,記得人生第一尾5斤沙格,就是在1981年春天這樣釣到的...興奮了N天。 
 
從一開始的找平緩片刻的時機下竿打游擊,到一直練一直練,練到會母線挑過每一個浪頭,讓釣組保持在一定範圍中時間越久,提高讓魚咬到餌的機會。 
 
只要在夠浪況的情況下,能讓原本只能保持30秒穩定座標的釣組,提高到一分鐘以上,中魚機會就很大了。 
 
這種場合用什麼樣的釣組最好? 
 
千萬不要因為不會操作時,反正看不到波,就用「覺得很厲害」的潛波組來這種地方釣。 
 
那會讓你釣得更矇,波被推卡進礁洞都還傻傻的看著風線,癡等拖去死的訊號。 
 
在這種常是白茫的標點,隨時確認你的釣組位置,是第一重要的。 
 
其次盡量不要讓水面的風線,被推浪拉帶,連帶的把你的釣組往淺處拉帶。 
 
浪頭進場時,一定要很明確的確認風線、釣組所在,在浪頭將至風線水面位置前,反帶啷高風線,避開浪頭,這樣你的釣組,才能較穩定的控制住位置,讓往死處帶的時間更往後延,增加餌在較穩定位置等魚咬的時間~那怕是多個10秒鐘,也是討食坪垂釣的機會。 
 
我的經驗建議是使用胖波或三角錐,胖波是夠份量,在返覆的跳浪帶線操作下,它可以當一個比較穩定的支點,不會一挑線波就跟著扯動太多。 
 
三角錐是當年釣討食坪最後的最愛,它的形狀容易隨波峰升高,在挑線動作中,它配合著波定線端,保持在水面之上,搭配釣方的跳線,讓風線被波峰的拉帶最少,垂釣中也能更穩定的讓釣組保持在一定範圍中。 
 
討食坪在風浪足夠的日子,通常過往經驗是6~7~9,是討食坪的絕妙時機。 
 
有些根本不懂海邊的業餘GY人會說,6~7~9...咦!好危險! 
 
噗!討食坪就是遍佈暗礁、顯礁的淺水處,只要看好釣位,至多洗腳的情形,就不會有打倒人的蕭高映,比高礁近潮溝的「標準位」安全百倍。當然,你要摔倒頭撞礁暈倒....那自不在話下。總之要到海邊釣魚,自己要小心。 
 
用什麼規格? 
 
淺場用微規的通律~在這裡是不適用的。 
 
討食坪的水文,是浪推高進來,底下水等浪頭來就停滯,浪頭一過,還是往外走。 
 
順便提一下,當討食坪標點的範圍,有攪砂現象時,就不要釣了,攪砂代表魚也待不住。 
 
反正學問一大堆,自己有興趣慢慢去體會。 
 
基於水文關係,淺場單一重量集中在水表的微規釣組,是助長浪頭扯帶釣組之勢,對釣方不利。 
 
我的習慣是用5B釣組~在大就有點誇張了...我的心得而已。 
 
一個「大大」規格約5B的橢圓形咬鉛,咬在離鉤子60cm上方位置。 
 
讓釣組從波到咬鉛間,保持一個近垂直的狀態,讓子線不會被水勢沖飛,也由線形力矩,讓釣組在浪勢下更穩定些些。在挑線跳浪時,重心點更穩定。 


說到這裡,應該有個大致概念了吧!?有空到海邊實踐看看,有了基礎建議成立概念後,靠自己多體驗,有問題再提出。 
 
當然,標點的最佳浪況、進魚潮段....是需要自己多次去探索的。討食坪要搞懂了,不用多,就一兩個點,就夠你開心釣到老,最重要的是~不用跟人擠。 




 


磯釣誘餌


誘餌的基本原則 
 
●誘餌必須與鉤餌一致─是最佳的搭配策略 
 
  當誘餌的主要成份與鉤餌一樣時,餌材的體積與比重都相同,垂釣時才能期望誘餌和鉤餌,在標點水流中的下沉速度與漂流棚層相仿,達到最佳的誘釣效果。 
 
  若兩者迥異時,有可能誘餌還在中、上層的漂流區段,而鉤餌已經墜落底層,或是相反的情況發生。這樣的話,當魚群被誘進標點時,是集中在餌料密度較高的誘餌棚層追逐搶食,而鉤餌卻孤伶伶的在其他區域,無法引起魚兒的注意,垂釣效果自然不彰。
 
 
 
●誘餌調配的致勝要訣 
 
  生鮮的餌料永遠是最吸引魚兒的餌食;譬如說,當使用南極蝦為釣餌時,誘餌若能也是以南極蝦為主,在標點中其強烈的生鮮氣味及汁液擴散效果,必是求得垂釣佳績的最佳保證。 
 
  但有時為了特殊的誘餌施打策略需要,必須摻配具有聚合力的粉餌,以利於集中投擲,或是入水後延遲瓦解的遠方或中下層誘集效果。
 
 
  這時候除了慎選符合功能的粉餌外,更必須注意,不要過份相信或依賴粉餌在物理功能以外,能為誘效增添多少的集魚效果,釣者還是必需在誘餌中,添加足夠的生鮮餌料,才能確保誘餌擁有足夠的集魚威力。
 


◎粉末餌料在調製時應注意的事項 


●粉末餌料恰當的聚合力讓誘餌增加遠投性能。 
 
●粉末餌料的聚合力若太黏,會讓誘餌變成毫無誘效的沉底泥球。
 
 
●粉末餌料的聚合力若太弱,會讓誘餌在逆風投擲時,變成釣者的撲面粉。
 
 
●入水後即快速瓦解的粉末餌料,利於將對象魚誘引到中上層垂釣。
 
 
●入水後由緩漸快瓦解的粉末餌料,利於將對象魚誘引在中下層垂釣。
 
 
◎誘餌施打的要領 
 
●瞭解標點水流情況 
  垂釣前,必須盡量搞清楚標點的水流狀況,除了以目測方式外,利用釣組實際在標點中反覆的試探,是必要的解讀標點水流方式。 
 
 
●設定誘餌的落點 
  誘餌的落點,關係著魚群在標點中被誘集的位置。不恰當的誘餌落點,可能會讓釣者難以掌握垂釣標點,甚至將魚群誘引到標點以外的遠方。
 
 
 
●依流速與浪況調節灑餌頻率 
  標點水流速度與誘餌施打頻率,應成正比;也就是說,流速慢則施打頻率的間隔時間,可拉長些,而若流速快的話,就縮短施打的間隔時間。
 
 
這樣是為了讓標點流程中,接續的有食物流出,引誘覓食的魚群追蹤進入標點,提高垂釣效率。在流速極緩近乎止水的港灣標點垂釣時,則依幼雜魚盜食情況調節灑餌頻率。 
 
●切忌施打頻率間隔太久 
施打間隔時間太長的話,魚群會缺乏追溯尋找誘餌來源的線索與慾望,增加釣者將魚群誘進有利標點垂釣的困難。 
 
●每次施打宜少不宜多 
一次施打過多的誘餌,會使得魚群為了追逐豐富的餌食群,而遠離垂釣標點。若正好適逢潮流轉換時段,甚至會因此讓魚群一去不返,令釣者前功盡棄。 
 
●釣況轉淡時縮短施打頻率
 
當原本密集的索餌情況變得冷清時,嚐試將灑餌頻率縮短,如果魚群仍在標點中的話,可改善怠食的情形。 
 
●中魚時抽空灑下一些誘餌 
在中魚拉搏時,若能抽空再灑落一些誘餌的話,可分散其他魚兒的注意力在落下的誘餌,而不是抓狂的中鉤同伴;這樣可減少搏魚時標點中魚群散逃的機會。 




 


矩臂的安定作用


過濾過往磯的半生,釣過黑毛最多的釣組方式,就是5B波搭配5B水中的搭配。 
以當下最潮的概念,會想~用5B釣組,你是不是釣很深呀? 
呵呵!在非討食坪,可以用這樣的組合釣黑毛時,大多釣棚是在2.5潯~3.5潯間調整變化。 
那看倌們又要問,釣不深為什麼要用到5B? 


答案就是標題寫到的~波到水中之間的矩臂安定作用。 
 
對在下過往文章有概念的看倌,就能理解~先讓釣組直達某一設定棚層範圍,再接著由子線部份演繹的觀念。 
 
而不需要從水面開始,就慢飄飄的緩潛演出。魚群在特定深度範圍,你卻偏要從門口就開始表演給雀鯛看,一路演到不知哪裡~~餌還在不在?可能就要問神明了。 
 
當然,前提是先要對魚性有概念,知道想要的對象,大約能被誘在哪個棚層。不懂的就只有從前門口開始就演,一直演到到後院去了。 
 
當然在黑毛很多的場合,就不必那麼講究,毛群夠大陣,誘餌夠水準,結果就是不用腦袋,也會是大咬。 
 
早年毛大陣時,常是B固定釣組,一條2.5潯子線,釣到剩一潯長度,也是釣組落水啷直子線後,就是直接波不見了。 
 
但就以當時的磯釣環境,這種機會畢竟也不是天天有,大多數都還是文始寫的方式,得到好成績,是個公約平均值供參考。 
 
從台灣的阿波磯史幾十年走過來,說句心裡話,業餘釣友對波釣組能全面理解的並不多。 
 
街市上過眼雲煙的一些響噹噹業餘大師,長篇大論筆釣、嘴釣的,也就是一般釣友思想所能觸及的到的差不多範圍。 
 
畢竟,都是各個假期出釣片斷的經驗認知,有同樣的語言,才能搏得認同,是必然。實釣三分推想七分,是業餘釣友所能盡力做到的。 
 
更別說非磯海岸環境垂釣經驗,多過真磯垂釣環境經驗的釣友,理論上推敲經驗更是大過實釣經驗。 
 
任何釣法都釣得到魚,沒錯!但是追求最有效率的方式,應該是正常一個釣者,都會有的企圖。 
 
是要玩著很潮的把式,在比較挑戰性的場合,釣果都是個位數,還是要很有效率的多弓幾下?嘴說不出,但心裡應該都很明白。 
或者很中性的說:就只是愛玩一點不同傳統的方式,有沒有釣到,釣多釣少,都沒關係,只要能到海邊出吹海風,就很開心了。....再同意不過了!


 




 


 日本磯釣名人田中釣心發表之全游動攻略


 


大家好!我是田中釣心。


 


大家釣到魚了嗎?這次想針對浮游磯釣中比較深奧的,如何劃分使用0號、00號、000號阿波浮標的疑問進行講解。


 


問:阿波浮標中有0號、00號、000號等,可是不論哪一種,對其使用方法都不是很清楚。它們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該用哪一種?


 


答: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為什麼要開發0、00、000號阿波浮標呢?


 


因為魚現在很精明,很討厭過去的阿波浮標的阻力,反應也不是很靈敏。另外,有時候阿波浮標並沒有顯示魚訊,釣餌卻被盜餌雜魚盜走了。有時只出現很細微的魚訊,但就是不咬鉤。總而言之,魚的警戒心很強,不會輕易上鉤。


 


因此,“全游動釣法”便登場亮相了。使用的阿波浮標也把浮力降低到極限,這就是被稱作0號的阿波浮標。在全游動中,使用0號阿波浮標時,母線是不用固定上擋的,只是利用子線、魚鉤和釣餌的重量,讓釣餌慢慢的往下沉。


 


這樣做使得“誘餌和釣餌同步”,當魚咬餌時,因為感覺不到母線的阻力,就會很放心的把釣餌吞下去。當魚兒拖走釣餌,母線就會通過阿波浮標的線孔“嘶嘶”的往外出線,因此絲毫沒有什麼異樣的感覺。這時候,母線開始繃緊,能感覺到阻力,但此時魚也已經失去了欲吐出魚鉤時所需要的那份鬆弛。


 


在釣魚人看到的訊號,首先是阿波浮標微微下沉切入水中,母線下衝,母線沒有彎彎曲曲的狀態。這時如果揚竿的話,怎麼說魚鉤也能鉤住魚嘴。這種“緩慢將釣餌下沉”的釣組是進化了過去磯釣方式,向具有很強警戒心的魚進攻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一進化,和“全游動”釣法一起,同時開發了0號、00號、000號的阿波浮標。


 


●0號、00號、000號阿波浮標的不同之處:0號阿波浮標是不使用8字環和咬鉛的,它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只利用子線、魚鉤和釣餌的重量,使釣組慢慢的往下沉。這一點00號和000號也是相同的。那麼,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就根據阿波浮標的特性來說明他們的不同點。


 


■0號阿波浮標的特性


 


“0號阿波浮標在海水中是浮在水面的。”


 


0號阿波浮標在海水中剛好平水面浮著,而配用標準釣組的話,稍為露出水面一點點。(殘存浮力相當於咬鉛的2號)也就是說,0號阿波浮標在釣餌漸漸下沉 不用在子線上夾咬鉛,釣餌也能慢慢的下沉,阿波浮標是在水中懸浮著的,所以當魚咬餌時,基本上是感覺不到釣組的阻力,因而也可以說這種阿波浮標能釣到更大、更多的魚。


 


如果要鎖定5~10m左右的魚層,在釣組沉不下去的情況下,可以在卡拉棒下面約30cm處,夾一個5號~2號的咬鉛,釣組就會沉向既定的泳層。


 


還有,如果在母線的5m處,用3號線打一個固定線結,那麼從水面到5m為全游動,而當阿波浮標碰到這個線結的時候,就會下沉。這種釣法被稱為“全游動下沉釣法”,這是專業釣手也會使用的特別好的一種釣法。


 


■000號阿波浮標的特性


 


“能夠以南極蝦的相同速度下沉的是000號阿波浮標”。


 


釣組著水、拉直後,就以南極蝦相同的速度慢慢的往下沉,這是000號阿波浮標的特性。


 


不論是在子線上不夾咬鉛的輕釣組作“全游動”釣法,還是在母線上打一個固定結作與誘餌同速的“每當阿波浮標碰結就下沉”釣法,只要一看到標有“000號”的阿波浮標,就知道不論是誰,不論在哪裡都能進行“全游動下沉釣法”。這是一種具有多麼不可思議特性的阿波浮標啊!也就是說,在釣組投入前,誘餌在標的周圍擴散開來,釣餌與作為誘餌的南極蝦同步、同速,被夾在其中一起下沉。當然,阿波浮標也基本上是以同樣的速度下沉的,這種狀態是解除魚的警戒心的最佳狀態。000號阿波浮標能讓您演繹出名人名技的超高釣技。


 


000號浮力的阿波浮標是反映出子線、魚鉤、釣餌的0.023g重量後就下沉的阿波浮標。


 


還有,能夠準確的掌握這一特性製作的阿波浮標只有釣研的阿波浮標。市場上有假冒的000號,請特別注意。


 


當釣場的情況是海很深,而究竟在多深處是魚層,能夠釣到魚都不清楚的時候可以使用。大概的瞄準層為5~15m,這種阿波浮標一般用於釣較深處的魚。


 


特別是有的時候魚兒只撿誘餌吃,對釣餌則不屑一顧。這恐怕多半是因為誘餌和釣餌的下沉速度有微妙的差異而造成的。現在有基本上是相同速度的000號阿波浮標引領著,應該能把釣餌送到魚的嘴邊吧。


 


●如何區分0、00、000號阿波浮標在使用上的不同點


 


以上講述了這幾種阿波浮標的特性,也許會給大家造成一種錯覺,誤認為只要有了000號阿波浮標就行了。其實由於海水的鹽分濃度及海水溫度的不同,阿波浮標的浮力也是會有些變化的。再加上潮流、風的強度及方向,如果標的的距離較遠的話,母線的重量就會增加,這也會影響到浮力。再怎麼精準的“與南極蝦相同的速度下沉的阿波浮標”,由於條件不同,總是會產生一些微妙的差異。這裡我向大家講解如何區別使用不同浮力的阿波浮標。


 


■在什麼情況下使用0號阿波浮標


 


0號阿波浮標是當釣組在水中適應之後,能夠平水面浮著。最適用於哪一種情況呢?在較淺的魚層,魚有著警戒心的時候,這種阿波浮標在不放過每一個小小的魚訊上能發揮出非凡的本領。它能使您集中獲取魚訊。


 


還有,0號阿波浮標也有S、M、L之分,S使用的母線是2號以下,投入點在10m以內。M使用的母線是2~3號的,投入點在10~20m。L使用的母線是3號以上,作遠投時、有強風時。


 


  ■在什麼情況下使用00號阿波浮標


 


00號阿波浮標是在無法知道魚的所在泳層時使用,它在作不定泳層探索時特別能發揮其威力。阿波浮標在尚未適應水下環境時是浮著的,適應了水下環境後,仍具有在水中懸浮的特性,因此對魚兒咬餌是很有利的。


 


如果您對子線的號數,鉤子的種類和比重等都比較清楚的話,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您就可以任意設定沉降速度。


 


當阿波浮標下沉之後,獲得魚訊的途徑有兩個,一是母線突然間下得很快,二是手中抓著的釣竿有“咕吱咕吱”的感覺。有時母線稍稍放下去之後,一提竿,魚就跟著咬上餌了,這種情形也很多見。鎖定的最佳泳層為5~10m。


 


另外,00號阿波浮標的優點是釣餌和誘餌一起隨著潮流從表層到中層下沉時,與0號阿波浮標相比,釣餌和誘餌保持同步的時間更長。而且,00號阿波浮標的釣組繃直後懸浮在水中,不會受風的影響。


 


■在什麼情況下使用000號阿波浮標


 


比00號更進一步的是000號阿波浮標。阿波浮標下的釣組打開後,釣餌基本上就以誘餌相同的速度下沉。同時,與釣餌基本上相同速度的“000號阿波浮標”也向海面下慢慢的沉下去,因此魚兒在咬餌時完全沒有異樣的感覺,是一種“嘶嚕嘶嚕”往下去的阿波浮標。


 


在礁邊磯釣,會常看到一些潮流的分界線,遠投浮標飄至一些分界線吸入流時,用它直接探尋非常方便。潮水的分界線,是集中著很多誘餌的地方,000號阿波浮標能夠自動為您尋找潮水的匯合點。


 


使用條件是,特別風平浪靜時,或者反過來說是在有風暴的天氣時,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下,能發揮其威力。


 


順便介紹一下,這種浮力的阿波浮標,它的浮力設定都相當細微,如果以釣研的“スルスルウキEX”(SURUSURUUKI-EX)為例的話,1.5號的子線3m、伊勢尼6號的鉤子、釣餌是中等大小的南極蝦,用一個“仕掛棒”(FUKASEKARABANBOU),浮力作了和南極蝦相同速度下沉的設定。


 


另外,不論是哪種釣組,投入後“母線總是會先繃緊”,阿波浮標和釣竿尖繃緊後,再松一松母線,使用時您不妨一試。


 


瞄準的最佳魚層為5~15m。


 


這次我根據0、00、000號阿波浮標的特性,向大家介紹了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大家能夠靈活使用0、00、000號阿波浮標了吧。以往在惡劣的情況下,無法向魚展開攻勢,如今應該能夠找到新的突破口。不過,我也不是僅僅只作這一些介紹,使用方法還有很多很多,以後還將繼續向大家介紹。在這之前,請大家先各自體會一下,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也許您也會有更多的新發現呢。


 


原著:田中釣心


 




魚的肚子裡有誘餌的就是魚喜歡吃的 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反因為果,誤用在釣魚上的「科學」論證方式。 

如果你是比對兩種或多種誘餌的效果,這方式是對的。 

如果是純以追究垂釣效率為目標的話,剖開後發現誘餌滿腹,釣餌卻稀稀,甚至沒有... 

這種情況,在一般釣友的直線思考下,結論通常會是:厚!這ASA讚,魚愛吃! 

那怎樣?是不是你下回應該研究如果拿這款誘餌做成釣餌用? 


首先要知道的是,黑鯛是一種連狗屎都可能會吃的雜食魚種,可以說是海岸吳郭魚等級的耐污染,以及廣雜食性魚類。你要研究它吃什麼,不如研究它不吃什麼,來得有點學術價值。 

回到主題,當剖開魚獲後,發現誘餌滿腹,釣餌卻稀稀,甚至沒有... 

我認為應該思考的方向,應該是~TMD!這誘餌搞到魚看不到我的鉤餌,或是不愛吃我鉤上的餌。 

最經常看到的俘虜肚裡的應該是:麥片、玉米...等穀類,在水中比重較大的東西。 

所以我幾十年前就常呼籲,這些東西千萬不要太多的誘餌裡,甚至不要最好。 

這些沉底東東,如果不幸成為標點中魚的主要搜尋目標後,釣友平日津津樂道,大C們侃侃而談的「乘流」、「張線」、「打鞋」、「誘釣同步」...全都成釣不到魚的罪魁禍首了。 

這也是一直以來,後進們習慣用浮游拖底釣,做為釣黑鯛的慣用手段原因。 

有沉底物把魚的注意力拉到底部,那肯定就是鉤餌也要同調,會比較容易有交集。 

進入網路時代後的十多年間,我論壇上日日宣導,誘餌加粉只是助投功能,然後我釣棚懸浮,讓浮游釣組,真正達到浮游釣的功能~~乘流更順暢,吃口更美妙,著鉤點更精準。 
不知有幾人能去認真思考這問題,並確實去嚐試這樣的方式? 


 




 


DIY磯釣誘餌


磯釣誘餌粉,其實是輔助作用而已。 
 
不過基於一個原則:從來沒有一個釣友,會承認釣不到魚,是人的問題,而不是誘餌的問題。 
 
所以很多釣友,還是在哪包粉好?哪包粉不好?反反覆覆的在這問題上糾結不清。 
 
一包馬路酒,比一塊蝦磚貴,而事實上一塊南極蝦磚的誘魚威力,是百倍於一包華麗的餌粉。 
 
在我開始用南極蝦玩阿波釣的年代,是沒有誘餌粉這東西的,所以它不是腦海中的「出磯必需用品」,可能因此比較容易跳脫它單獨思考。 
 
而近20來年入磯的釣友,從一開始磯釣,就有誘餌粉相伴,在腦中理所當然的,它就成為一種「必需品」。 
 
不過並不是說我認為誘餌粉不必需,確實有它之後,在打餌方面,不管是打準或打遠,都得到很大的幫助。 
 
但有沒有必要花比南極蝦更貴的花費在它上面,是我近十多年,一直探討用最方便的素材,DIY餌粉並實作驗證的原因。 
 
相信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可以分享釣友。 
 
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人腦中的問題,比用什麼來誘魚,是更該置前的關鍵。 
 
釣齡不夠的釣友,可能不知道台灣第一包海釣誘餌粉是哪一年出現的吧? 
 
記憶沒失準的話,是1985年左右,名稱叫「千又寄世」~日文我不會打,差不多就這樣子寫,世字中間不是那樣,是一撇而已,呵! 
 
出品人是誰? 
 
正是在下不才~產品顧問與包裝袋上的背書者,是當年日本高手名人~村上 雅昭先生。 
 
磯釣誘餌粉的幾個主要物理原素,一個是聚合素材,以就是有黏度的材料。另一個是鬆化素材,用來調解黏度素材的黏稠度。 
 
好的餌粉,物理要求是,杓壓會成陀~好打,然後又要不黏杓、不黏餌袋。 
 
落水後的解散速度,就依需要來增減兩個物理素材比例就好,這是DIY粉餌的高自由度優點。 
 
釣中上層目標,就讓餌落水即開,釣下層對象,就讓它沉落過程產生尾跡,到下層才解散。 
 
另外,商業用的,還必需添加膨化素材,禽畜飼料都有添加的原料,也就是日本商品餌常標榜的幾倍幾倍,拌水下去後,會體積變大...讓釣人多打幾杓,呵呵。 
 
氣味素材就不用我多說,大家想也知道,要什麼味道就添什麼,主要是給掏錢的陸地生物聞的。誰會掏大把錢,買聞起來只有穀香的一包粉?腥、香、酒糟...越刺激鼻子的越好誘出鈔票。 
 
約10多年前左右,在漁拓看到丸9一包白千又推出,好奇買了包探討一下,淡淡的相料味~那是誘人跟鈔票的,再聞~有蒜粉味,兩者都是很淡的氣味~這包專業呀!人魚兼顧,南極蝦拌下去,原粉的氣味不會搶蝦味,還帶點幽幽的蒜香。離心機給它轉下企~簡簡單單的5層出現........不解釋。 
 
前段敘述,想突顯的是,不搶南極蝦味的粉,才是好粉~這是重點。 
 
看完上邊哩哩喳喳引言,如何用市面容易購得的原料DIY磯釣誘粉餌? 


聚合素材~細目的麥片。 
鬆化素材~雞飼料、較粗粒的麥片粉。 
 
怎麼打細粉?買台威力夠強大的料理機,如VITAMIX。有刻度可調,轉到底再加打開強力鍵,打出來的就是很細的粉了。粉越細,落水後霧散狀態越強。貳麥片粉是越細,加水後黏度越高。 
 
要打粗顆粒,就調中段轉速就好,非常easy。 
 
我日常釣黑鯛,都是1:1的雞料跟麥片,調在七分刻度下去打,完成就完成,不用再費事加東加西的。 
 
要做練餌,就麥片用高速打成極細粉,調南極蝦漿~就OK了。眉角在調拌時的手法跟時間,入水霧化佳,餌性軟到跟耳垂一樣,但拋竿又不會掉,是最佳狀態。 
 
而去浙江釣大嘉鱲,都是請當地釣友先幫我找代工廠打10kg ,約1~2mm大小的麥片粉粒,單一素材來拌南極蝦就威力十足了。 


 


 


 


穿刺位置與垂釣的關係


釣上魚時,鉤子穿刺的位置,提供了一些有關棚層的訊息,你注意到了嗎? 
 
不只是棚層算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黑鯛,我們可以藉由穿刺位置,來調整當時的釣組棚深,以求得最明顯的咬口訊息。 
 
釣其他黑白毛豬哥時,除了水溫、流勢會影響當日活躍深度,當你的誘餌加進前項元素後,也是影響魚群搶餌高度的主因。 
 
 
90'年代開始,廠商為多一項消耗項目販售,大肆推廣,讓誘餌參粉的風氣大盛,到現在,好像磯釣說到誘餌,就一定要參粉。 
 
特別是一般釣友都屬業餘玩家,買粉時都是看著包裝袋上怎寫,他就怎信。 
 
什麼黑毛專用、黑鯛專用、深層、淺層~~我給你說,信的就只有你,魚....不懂的。 
 
 
而很多釣友,更反客為主的,粉量比蝦量多的配法,讓自己的一袋誘餌,蝦汁被粉吸走了,蝦入水後的原本漂流特性變了。反而量較多,又吸足蝦汁的粉,以及麥片、玉米顆粒,變成了標點中魚群錐逐的目標。 
 
變成粉料中元素,更直接的影響了標點中魚群的搶食棚層。 
 
而釣友又常是,這禮拜買一種粉,下禮拜又買另一種,下下禮拜又兩種加一起用........在每次垂釣,都因誘餌特性不同,讓魚棚更難掌握,不自知的耍得自己團團轉。 
 
 
這樣一來,觀察上鉤的魚嘴中的鉤刺位置,就變得更重要了,它是咬了下潛?還是鉤餌棚層,與魚的安逸棚層平行,咬餌後平行的慢慢玩弄?或者是下潛追咬後,再上浮到原本所在的安逸棚層? 
 
而港區某些時候的鯛,確實是很GY的。那些只鉤嘴皮的,基本上是屬於一般釣友絕對無緣釣上的一類~港區博士班的魚。 
 
要對付得了這一級的刁嘴,就只有很細心的觀察到垂釣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然後調整自己能掌握的部份。 
 
 
要不就只有找最饑不擇食的發育中鯛玩嘍。 
 
簡單的分辨穿刺位置,馬上調整自己的釣組,來應對當日魚被你騙到的正確高度,才能不被魚玩。 
 
 
或是卸責的說:夏天沒大鯛啦!磯釣要秋冬啦!......,那~大魚夏天不就都不吃東西,餓死光光去了?!! 
 
鉤刺部位基本有以下參考: 


1/鉤兩側嘴角的話,不用動,這就是標準位置。 
 
2/鉤上唇的話,再拉高個20cm試試。這時也要考慮子線上的其他載重,如咬鉛或是鉤子粗細重量。 
 
3/鉤下唇的話,起碼要拉高個30cm~再下去試。 


當然嘍!你得釣上第一尾魚,才能有這資訊參考。這又牽涉到另一個範圍的學問了,有空論壇、Blog多爬文,其中自有黃金屋。 


 




 


找個天天晨釣的釣場


 


 每天都有魚藏身其中+不用對上潮水,只要天一亮就多少會咬~是做為每日道場的理想要件。 
 
黑鯛生息的環境中,它們絕大多數,入夜是會選擇安靜、安全的水域休息,特別是青壯派,為應付成長必要的營養,日間覓食活動量大,入夜8~9點後幾乎都會停止閒逛,這也是夜釣黑鯛,較少有如日釣般成群釣獲的的原因。 
 
當然有些特殊環境下,會有特殊的作息模式,這不在我們主要討論範圍中。也有一些老成大鯛,為避開日間雜魚搶食過多環境,或必需趁黑捕食日間不易接近的生物來飽腹,會採取日歇夜作的作息方式。 
 
總之,以個人黑鯛歷程,一般常見環境下,晝釣的量絕對比夜釣的多,而且是多很多。 
 
除非是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的初學者,白天釣也是一兩尾,夜釣也是一兩尾,才會感覺上比較沒那麼大差異。 
 
為什麼限定打母光咬? 
 
因為聚窩的魚群天亮前後就開始出外移動覓食,夜宿的社區僅供夜間安全棲息,不供餐飲。 
 
天光乍現前,魚群就開始一天的覓食活動,我們就是搶這時機躲門口,出門的來一口就逮一尾,來兩口逮一雙....依此類推。 
 
時間點過了,魚群也離開這範圍,四處散開逛街找小吃去。窩裡魚量夠的話,可以釣到9~10點,量少的話7~8點就全部離開上路了。 
 
如何找出夜棲社區位置? 
 
在水溫穩定的季節,在有黑鯛出沒的環境,任何能避開直沖浪潮,寧靜開闊的水域,都有可能是它們夜棲之處。 
 
而首要的是環境中,海底必需有足夠的屏障,才有條件成為魚群夜棲的聚落。 
 
是不是要夠深才符合條件? 


這是一個拗人的問題,以我曾經在淡水八號橋,破曉前3~4點間,在水深不及一米,拋開30m遠的距離,連莊黑鯛的經驗做基礎的話,水深似乎不是主要條件。 
 
但是水淺,有人、獸出現,魚易受驚,那是必然的。  
 
但同樣的地方,如果有找朋友一起去釣的話,釣果總會差很多很多。 
 
這裡不得不的,要用一點人本推理來推論了。我覺得是淺水域中它們相對警覺性較高,容易偵測到不平常的變化,腳一多踏步聲就多,竿一多拋竿釣組落水聲就多,人一多人影晃動就多,這些原因,有可能就把淺水域夜棲的魚給趕跑了。 
 
特別是暗閽中,天空是水下望上來的明亮背景,有人影有竿影,都會比白天來得更明顯突兀。 
 
所以,我覺得還是找深一點的水域,對釣人來說會比較有利些。 
 
很多標點有黑鯛夜棲,但只要有人靠近,它們就警覺藏匿或是離開,這不是我冥想出來的,而是自早就喜歡搶天光下竿的經驗中目睹過。 
 
一回早年北濱鹽寮海邊,我常釣的一個釣位,是要涉水過一段約7~8m寬,及膝水深的淺溝,去那兒釣,都是穿溪釣的潛水布料的氈底防滑鞋,一個人行動幾乎沒什麼聲音~除非摔跤。 
 
有一回天還沒亮渡溝時,第一腳踏下水時,離腳落水處2尺遠,驚跳起一尾雪亮盔甲的黑鯛,由於距離相當近,大潮日月光也很亮,看得清楚是一尾兩斤以上三斤以下的黑鯛。 
當時,別說它嚇一跳,我都心跳到喉嚨,差點跌坐下來。 
 
跟小時候河邊夜釣,到水畔草叢邊放尿時,草邊水下浮上一對眼睛跟一個大黑頭時~一樣嚇人。腳似被釘住跑不動,只有直瞪著怪頭呆住....NND,看清楚了才辨認出是尾大草魚的頭,它浮到近水面才發現我,才慢慢的又沉下去~~應該是趁漲潮水淹草時,來打點牙祭的吧。 
 
 
言歸正傳~所以,要晨光直擊黑鯛夜棲社區,挑深一點水域,人越少越好,把點做越開越有利。 
 
不貪睡,早點起床,多試幾個您管區內初判定認可的標點,好運找到一個合適的晨光釣場,那可是可以快樂好幾年的事。 
 
總之,一個磯釣者,要先定位在:海裡有魚是我釣不到它,而不是打龜就怨天怪地嘆沒魚。 
 
用好的心態定位好,才會動腦筋去把原本釣不到的魚,通通讓它嘴疼一下。 
 
 
正如在下,千禧後搬到海邊,往港區研究所裡鑽時,初初也是認定港裡了不起就一些烏魚釣釣,怎可能有好東西。 
 
烏魚釣膩後,心情沉澱之後,才開始用心探找港區裡還有什麼。 
 
不料這一探索下去不得了,有這麼多黑鯛釣?還有其他原本以為只有潮流礁上才有的魚也都有。 
 
所以說,很多時候釣無魚,人的因素比外在因素佔更大原因。 
 
共勉,一起來探索海岸的奧秘~但是記得,隨釣即放,才是永續之道。 
 
靜水區的魚再被釣人搞爛搞光了,我想就再沒有樂園等著我們去開發了。


 




 


一定要往粗去思考嗎?


現在的浮磯玩家,大概不知道在80'年代前後,也就是民國60'末~70'初年間,台灣初始阿波+南極蝦浮磯時代,我們是用多粗的線在釣浮磯吧?呵!

因為原本的藻磯,對象魚較單純,而台北玩家也以黑毛為主要對象,白毛說真的,那個年代大家如同現今各位釣到刺規一樣看待,對白毛釣友無不敬之意哦,別噴口水,只是如實描述當年事實。

所以,藻磯黑毛,用到3號「細線」是很常規的。(一切標準以三十餘年前為準)

而當南極蝦誘釣方式進場時,有如不小心挖到油井般,各種大力士型的上、中、下層對象魚都來拉我們的釣竿了。

隨著阿波釣的引進,碳纖磯竿也跟著進來,原本藻磯已稱最臭屁的玻璃纖維,潮時21尺磯竿,變成家中角落挑蜘蛛網的工具。

初時,呆扣的6號竿&10號青物竿,是台北寥寥可數先烈磯佬竿包中的標配。各位可以想像~粗~有多粗___8號母線+5號雙股子線,是征戰花蓮的標配。..咯!咯!

嘎馬依嗾登台時,才是進步到用嘎馬3號「軟竿」,配3號、5號「細線」,用來北濱南極蝦磯釣。

所以說,不要說接下來主文中,我不提倡用粗線釣磯釣是我的個人偏見。事實上,咱動粗的年代,可是比大家都粗得多。

之所以在思想上,幾十年來有那麼大的演變,除了生態轉變之外,也是經由數萬時數的實釣經驗演化出來的。希望大家用心來看,用心思考,真的還是接受不了的,就當沒看就好,口水請免。


有沒有釣友真正的試過,拿一根2號磯釣竿,用2號母線+綁上2號子線,一位持竿弓,一位在線組一端牢牢拉緊,要弓到什麼程度線才會斷掉?

不妨有空時試試。

浮游磯釣時的中魚斷線,絕大多數是弓魚過程中,線跟礁岩接觸,或是魚齒磨咬斷線的結果。

其他原因,如組合中,釣友的不當或是錯誤結節方式,以及線組有傷...etc.,才是次要的少數原因。

5號以下的線,在繃緊的狀態下,只要碰上礁岩等硬物,要不斷~真的很難。

所以,在浮磯釣裡,與其把斷線與線粗細做唯一聯想,不如位置站開一點點,從更寬廣的角度觀察思考,從牽引技巧思考,盡快把魚帶浮,避開讓線被割斷的下層礁石。

「黑鯛狙擊」中有提過引魚的竅門,但以我的直覺,應該滿多釣友有看沒有懂,或是似懂非懂。

其中重點就是,不要讓魚跟拉引力道成相對的一直線關係,就不會有死弓死頂的僵局出現。

也許很多釣友認為「硬弓死頂僵住的畫面」,代表的是:厚!有力! or 很大!or 甚至:這樣才爽!

需知,當大魚碰到能跟你僵持的時機,它的狀態跟磯上釣者,如雕像般,弓竿膠著狀態是不同的,它會利用釣人直線對拉卻不引拔的空間,找尋衝向貼近礁岩的角度,不管這角度是上下或左右,去往礁岩提供安全感處靠近。


這時候竿尖延伸出的,在釣者一方感覺是膠著的抖動對抗力道,但對魚來說,卻是一個有弧動空間的中心點,只要靠近岩石或珊瑚礁邊,線就可能一碰就斷。

這也是常見釣人在膠著片刻後,「唉呀!」一聲斷線的原因,但一般都會描述成:哇塞!線被拉斷了,魚好大呀!~而事實上是~線被割劃斷了!

不過也由於一般業餘釣客,在搏魚的頻率以及經驗的連貫上,會因出釣間隔的因素,會有些破碎。

更別說隔週到海邊一次,也不見得次次釣到,當有魚扯竿時,興奮已經百分百代替了理智,很難去顧到引拔中的細節,就一直停頓在拉不動,就硬弓的階段。

而畢竟浮游磯竿就那麼點粗,在用線的考量上,實在沒必要同重磯般的思考方向~往粗裡鑽?

25年前,在南方澳南堤及雷達站下,就是用這概念,拿1.5#子線來釣9~10斤的花煙,一天下來釣超過上兩百斤,沒斷過一口線。直至近年到長江口釣大嘉鱲,也不過2#母線+2#子線。

當然在較複雜的標點,釣鑽功爆點的對象魚時,粗點的竿粗點的線,有助於釣者拉引的信心,而常是因為線粗一點,讓釣者拉帶信心多一點,猶豫躊躇少一點的原因,得到的成功。

釣者若能拉拔時信心堅定一點,引帶時做到~不停頓的迂迴向上牽引。相信多幾次後,就能體會出很多很多不同以往的心得。

而在「不停頓的迂迴向上牽引」概念裡,又不得不提到捲線器的問題了。

大家都知道我偏愛用自動逆轉型的捲線器,不是我沒用過LB,我可能是目前這裡邊最早用過LB的先烈了,呵呵。

之所以最終完全放棄LB,也是基魚拉引效率的問題,之前也說過,年少時天天花上千成本出釣,漁獲就是扳本獲利的目標,跑一尾魚就少收回部份蝦磚的成本,現實功利使然,不得不認真以對這個問題。

LB與逆轉機的相對評述,已說過很多,不再重覆,有空大家翻找論壇或Blog應該都找得到。

在這裡,我僅針對今天內容,討論一下LB與逆轉機在這問題上的差別。

當拉力超過我們預設程度時,當然這個預設程度,有時是很抽象也很主觀的,用LB的話,你就會鬆摯釋線,而就在這點放的動作中:

第一、LB一鬆摯釋線,就是一次完全中斷了拉引方向的持續,就算只「失控」短短十分之一秒,在滿佈割線危機的近磯,也難保大傢伙不會在這瞬間,爭取到更靠近割劃釣線的礁緣。

更何況已因一次失去把握,而鬆摯的釣手,難免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點放動作,這問題就更加的一再重覆與擴大。

第二、等到再扣緊LB要再拉拔時,必然要再重新「感覺」魚首方向,來決定引帶方向,但在這延誤下,瞬間的先機,也還是先落在對手身上。

在近磯步步割劃釣線危機中,漁獲處於生死搏的意識下,別說失控幾回了,就在一次的失去掌控先機之下,是否失敗率相對會提高?

而使用逆轉機型,當近磯漁獲做生死一搏,拼命想找個庇護礁躲時,釣者不必分心釋線與否的問題,拉力超過預設值時,線杯會自動逆轉,而釣者依然可持續迂迴引帶著魚首方向,讓下潛或偏離控制的機會降至最低。

簡單的描述至此,相信願意去思考這問題的釣友,應該能有所了解。

也如於同一個類似的~被不被魚咬斷線的問題,若能從釣組、釣棚上去思考改進,盡量讓著鉤處在嘴角,會比越用越粗,甚至加防咬線的思考方向,能更突顯浮游磯釣的目的與樂趣。

在下也絕對認同,魚量夠多,魚群夠活潑時,是沒有挑線的問題。

不過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在這打住,免得說不完~~磯釣的細節就是這樣,一個連著一個,樂趣有正在此。

但之所以不鼓勵用過粗的線釣魚,旨在請大家用更寬廣完整的角度,來思考浮磯過程中細節,以提升真正從事浮磯的樂趣。而不是用軟竿,腦中卻是重磯的概念,或是掛了個波,卻是在玩前打釣法。

另外,在萬一不幸掛底時,不必那麼狼狽的跟地球拔河,特別是用粗線,在拔河之後,留在海底的棄線,不用我多說...。

總之,簡單一句話擺在浮游磯釣之前:如果一切都跟打重磯同一個思考方向,那又何必用那麼細的竿?那麼小的捲線器?

本文純粹娛樂宗旨,釣友吃飽閒閒時,不妨看一看,腦力激蕩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一點幫助。呵呵!


 


黑鯛也有不吃底的時候


首先聲明,這不是一個解決方案,只是幾回遇上的心得報告。 
 
前文中述有三次遇上黑鯛半水劫餌情況,只有第一次是沒有雜魚消餌時發生,但那一次魚體最大,斤半黑鯛起跳,最大的到一號竿子都抬不起頭,沿著堤岸跟它走,一直到割線收場~~不過那一口有點懷疑是扒到魚肚,要不如果正吃的話,沒理由黑鯛用一號竿,帶引不了方向的。 
 
第一次是在港內沉箱堤岸,就是那種車停在旁邊,可以掀後廂蓋遮太陽的平坦堤防。 
 
那是一個14m深的標點。 
 
一早到釣位,側風很大,所以用了1.5#的釣組,來回幾竿,都是收起來剩鉤柄上的一截肉。 
 
再下竿,就等久一點,想等看看咬掉最後一口肉的訊息會不會強一點,著鉤起還來看看是什麼鬼在偷吃。 
 
幾次後失望了,等久一點的結果是,亮晶晶的鉤子。 
 
釣了約40分鐘後,在一次拋竿後,釣組還未到位,感覺一早喝的一杯咖啡+一杯水已沉澱到膀胱了,就把竿子跨地上,走前面一點到堤防水邊洩洪。 
 
竿梢就在左邊一步之遙,邊放水邊看著竿子,線預放的長度不夠,釣棚還沒到位線已經被拉緊了,不一會兒見到竿梢哆、哆兩下,停頓半秒又再哆、哆兩下,大約三次這節拍,直到釣棚到位線鬆緩下來。 
 
關起水閘,回到崗位,收起竿看,一尾南極蝦,還是只剩一截蝦肉還我。 
 
心中納悶著,不會是黑殼仔吧?但那個哆哆勁挺有力的,不胡猜,行動至上。 
 
後車廂拿起剪刀,把3號鉤剪下,換綁一門一號鉤,南極蝦也掐得根鉤子差不多大小,鉤尖露出,+一定要鉤它一尾上來看看啥東西在消遣人。 
 
這回下竿,精神就更集中點了,本該抖5下的14m深度,抖四下後就扳回線架,不讓餌到底就繃住線,等著開槍時機.....隨手準準的補一杓誘餌擊中阿波。 
 
線變直了,水下的餌應該是呈向內弧度的往下沉中,這時出現一次哆哆,手準備著第二啄就要拔槍。 
 
哆哆~~起手!水下傳來非預期的小魚溫柔力道~心想著:啥鬼呀!不會是剝皮吧!? 
 
近腳邊時沉穩的拉力,感覺不是剝皮,還是熟悉的黑鯛力道,左引右帶上浮,很快的看到魚影了,竟然是黑鯛,還是尾公斤級的。 
 
怪怪叻,吃餌吃成那個樣,沉到底還不會繼續咬。 
 
接著用這爛招又拉了三尾,到第五下時,就是開頭說的拉不浮,火車左右駛,一直到割斷線~感覺有9成是扒到魚肚的拉力。 
 
接下來就沒再中鯛了,那天清晨就是這樣草草收場。 
 
 
當天回去,腦筋轉不停,想著明天怎樣解決這問題。 


第二天一早,帶著一桶和得跟稀泥一樣的誘餌,裡邊沒有一點具體的物體,南極蝦也用Vita-Max打成漿拌粉。 
 
餌則是調成跟職業池釣回鍋魚般的稀軟練餌~~釣棚拉在12m深的位置。 
 
改用0.8#釣組,免得沉太快把練餌給半路扯掉了。 
 
這一招,奏效了! 
 
蕩出釣組後,補上2~3杓稀泥誘餌,護送釣組沉落到定位,只要見到平水的阿波,被餌拖在水面之下一點點,或當水面下阿波起落節奏異常時,抽竿必中。 
 
就這樣玩了一週後,又再出現急速黑波魚訊,才用回正常的釣法,不再和稀泥折騰了。 
 
一般釣友,能耐得了打龜,因為出釣都是有間隔日的,今天龜了,下週來可能情況不一樣,又可以釣得到魚,也很多是只釣秋冬磯的磯佬,每年都有季歇期。 
 
龜習慣了,釣不到魚時都會有合理的自慰論點, 也因無法有接著的連續出釣日,所以也無法驗證正確與否。 
 
而下一回的同一標點出釣日,或許隔一週,或許隔月~~又是另一種時空環境海況條件,中魚了~厚對呀!上次根本是沒魚,所以猜的沒錯! 
 
而事實的真相,永遠藏在深深的海底!  


但像我這種釣技差,癮頭又重的重症患者,今天龜~代表的是不解決的話,會變成隔日之後的連續龜。 
 
所以,三十幾年前開始,在磯上就養成有龜必解的習慣,免得龜殼上長苔,就不好清理了。


 




0號波是不是更敏


與其醬說,不如說~把為因應標點深度,而選用的各種規格丹錐,然後用心調成0號狀態,會比較合適也準確些。
這樣是比較完整的說法,也可避免初學後進,誤解了微規(00、0、G2.....)丹錐,就一定比較「敏」。

除非,你想玩的是全層釣概念的玩法,那又是另一個領域了。

當然嘍,如果是釣中上層對象,或是淺場釣鯛,選用微規是正確的,也可避免你的釣組上過多贅飾,影響了整個線組的優雅弧度。

在較具重力的規格釣組來說,如5B~1.5#,從丹錐到主配重間,是釣組水下部份,比較有水阻實際效應的部份,也就是說承受到水流並起到相應隨流動力。這也是為什麼要用有點面積的水中,來取代鉛重的用意所在。

也就是說,讓水面附近的有效水阻面積~丹錐,與水下有效水阻面積~水中,上下呼應,以達到更忠實的乘流效果。

所以~在垂釣時,不要把它們當兩個部份來看、來想,這樣你的控帶思維,才能得以連貫。

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垂釣時我就對子線上的咬鉛,有比較大一點的轉變思考,漸更多時候,子線上是不咬鉛,直到2000年後,子線上盡量完全不咬鉛,在釣鯛時,因環境需要,也頂多鉤上方咬個米粒鉛。

在這之前,子線加咬鉛的方式中,也是比較堅持子線上,至多一個位置夾鉛的概念。

機槍彈帶式的夾鉛方式,我是覺得除讓水下釣組變僵硬外,僅是達到傳統釣標的概念,而失去阿波釣法企圖達到的~更自然隨流漂動的釣組狀態。

其實要想通這一點並不難,在垂釣中拖擺意識較弱的釣人,會把末端釣組是否直墜?當成要務去思考。這樣想就會盡量安自己心的,在子線上加咬更重或更多的鉛段。


就算一個G2咬鉛,在水裡的3m子線中段,也是一個對子線展開弧度,具相當影響力的重力。

當時我就思考,既然用長子線,就要發揮它長長優雅展動的特點,何必又要在其中間加個咬鉛?

南極蝦餌釣較深場鯛時,至多只咬個米鉛(G6、G4)在釣組末端鉤的上方,就當作是末端蝦餌水阻體積的穩定自重配置。

這樣在拖擺控帶中,不管在開始或結束的整個過程,是否子線會呈現更合理完美的狀態?!

至於~是否影響魚訊判讀的部份,你只要建立並確認~從波到主配重間是一體的概念,也就是子線傳來的訊息,牽動到母線子線交接處的主配重,從它到波間,就會連動的傳達訊息。

剩下的問題就在子線部份,在水下是不是保持完美展開了?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子線中沒咬鉛,似乎是更容易達到,當然首要條件是~~你不能疏忽了阿波釣很重要的一環~控線拖擺你的釣組。

會對子線是否能完美展開沒概念,而子線上必需加咬鉛當定心丸的,必然對從握竿的手,到末端的鉤、餌,比較缺乏或尚未建立一線概念的釣人。

PS.不是在酸子線有咬鉛的人喔,我也是玩了近20年,才悟到這一層面~~都怪日本磯釣釣組圖,害我從開始就有先入為主~子線一定咬鉛的概念。

當子線能保持展開,以及上下深度變換搜索狀態時,只要末端有牽制(咬口、含餌),帶動到主配重位置時,整副水下線組,就會有與海韻不合拍的狀態出現,水面下的波一定會有異狀,這時看你要起竿?還是要再牽引誘魚追咬...就看當時前後起竿測試狀況決定嘍。

當然~~很殺口,一咬就拖去死,前面這段就是多說的了!

在我的經驗裡,釣組越是輕漂自然,魚就咬得更殺口,越是累贅笨重的釣組,越常會有GY或是開空槍事件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會啟發我設計出MXMO搭配,讓尚未悟透太多,或手法未盡的後進,使用MXMO能直接達到這目的,讓中魚變成更簡單的事。


 




 


有關鉤子的選用


釣黑鯛,千又鉤是比較習慣的選擇,由於它屬較細骨的設計,品質的挑剔就變得比較重要。 如果是釣其他浮游對象魚的話,因為拉力一般來說,都是比黑鯛來得強大許多,選用粗骨些的鉤,如辜壘(黑毛)鉤,或是伊勢尼之類的,就會比較合適。 

而短柄的會比長柄的更適合用在浮游磯釣。
關鍵就在短柄鉤在抽動時,比較不具強制方向性,鉤尖可以在運動中,得到更大的角度空間,來尋找到依附刺入點,
這是依據浮游魚經常是衝上攫咬後,再向下潛的覓食動作上,短柄鉤能比長柄鉤,得到更無牽制的轉動,來得到最佳穿刺機會而來的。 

鉤與線的搭配,小鉤粗線,鉤子的重量不足扭轉對抗線的主導時,絕對的影響鉤身轉動的靈活度,相反的當鉤子的份量有辦法得到一些靈活度時,鉤子轉動的自主性就更高,鉤尖找刺著點的機會也越大。 

這也說明了如果用很粗的線,但搭配了不夠份量的鉤,加上釣者習慣性的在黑標後大力作合動作時,常常會把已入魚口的鉤餌,直通通的抽出魚嘴。 

以千又鉤的大小來做例子,鉤的號數差不多就是線的號數的最大底限,就是說~2號線最小搭配到2號鉤,再往下去搭配1號鉤的話,鉤的自主轉動性就弱了,往越大號的鉤去搭配,當然鉤子越能發揮它的自主性。 


這個原理,大家可以在家裡自己試著一條線綁一門鉤,呈直角的角度攀掛在伸平的手指上,慢慢的將鉤往上抽,你要擬真拉快點也可以~~刺痛了別怪我就好。就可以知道以上是在說什麼了。 

鉤子顏色跟釣什麼魚是沒關係的,那些什麼掛南極蝦要用染成同色鉤的把戲,是商業噱頭,專拐少出釣又愛胡思亂想的凱子口袋裡錢。

對我來說,只有暗色與亮色之分,金和銀都屬亮色,在個人的長期經驗裡,如果你真的是用浮標把餌懸離水底,的在玩真的浮游磯釣,而不是只是掛個波或標,當幌子的浮游拖底釣的話,亮色鉤是絕對勝出暗色鉤的。 

因為浮游釣,釣人的餌就是要在水底之上擬漂流的餌食,有閃亮的裝飾,更容易引起魚的注意,除非釣的是藻餌,就還是用暗色鉤比較不奇怪,葷食的話有底發亮的感覺,對魚是不會覺得突兀的。




 


大魚跑了往往不是因為竿子不夠硬的關係-2012-07-30


 


 


不要太依賴竿子粗細軟硬的直觀概念,釣大魚跑了往往不是因為竿子不夠硬的關係,有時用越硬的竿,失敗率越高也越快。


 


在台灣東北角到東部磯釣場,近岸處就是太平洋潮流,多是珊瑚礁或是岩盤海岸,我初學磯的前10來年,征戰的對象大都是比鯛類生猛數倍的磯浮游對象,特別是當時生態超佳,不是今天的場面可同日而語的,相信由這樣的經歷所獲得以下的心得,應該值得您做個參考。


 



約20年前,我就已經心中定位,除非特別要以磯岸有鑽洞癖好的穴魚,如尾長、鸚哥、黑豬哥、海雞母、紅槽、龍占、石鯛等5~6台斤以上級數的死鑽對象大物,必須用正確的較大號數景調竿,或是底釣調性的石鯛竿外,一般浮游對象如青物類(鮪、鰹、魽等),2號竿釣不起來的,5號竿也是一樣,用越硬竿人越危險。


抱著竿子,線杯摯鎖到底,線杯還是滴搭滴搭的出線,人蹲著釘鞋的釘底在礁上,腳底發出卡啦卡啦磨擦的聲音...人不由自主一吋一吋的往前滑動~~~那種恐怖感覺,就是用了5號竿碰上大物的遭遇。


當初80年代,日本竿廠的磯竿,都是一款套號是基本從一號到5號~那年代也是碳纖竿的初問世年代。


但到現今,可以去看看哪一款中高級竿會這樣安排的,呵!?經過了30年後,有了一定的經驗過濾篩選,生產者跟釣者,也知道什麼該怎麼了。


70'末,我浮磯從玻纖竿晉級到"先進"的碳纖竿階段時,台北尚僅極少數的浮磯人口,那時候我們最前衛的出門標配,就是一根6號搭一根10號青物竿,哈!很誇張哦!母線4~8號,子線4~8號,到花東海岸時還用到撚雙股的5#x2號當子線。


當時釣友想的就跟如今新手想的是一樣的邏輯:要頂起越大的魚,一定要用越粗的竿越粗的線。


當年魚多又大,好釣的很,真正動腦筋的機會確實不多,出釣只有熱血,不需要心思。所以也不會去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反正就只要鉤上餌,往海裡拋下釣組,就等著一場惡鬥發生。


魚插洞了,釣組被帶去纏底礁了,就是扯呀扯,斷了再綁,綁好扔下去還是咬.......釣了10年...20年...魚少了也精了,釣組也跟著用細點了,才發現當年6號竿8號線釣的起來的5~6斤以上大黑白毛,原來2號竿5號線也能釣的起來,會拉不回頭,搞久了割礁斷的也還是會斷。這時才開始對竿、線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


特別是釣磯拉力最斯文的對象,對抗性最不持久的黑、紅鯛類,隨著日本名廠的黑鯛專用竿推出,最早黑鯛竿是沒號數的,就是約目前0.8~1.0號竿的調性,給了持竿者更多的提示~~線不跟礁起衝突的話,細細的線也能拉上5~6斤的鯛。


(當然還是有很多出磯只有熱血沒有心思的釣人,非常忽略了這個提示)


3斤的鯛,說實在用上一號竿就已經算是很慎重其事了。除非你出沒的海岸,需要對付其他兇悍的對象,準備一根1.5#或2.0#竿是必要的,若純粹是釣鯛的話~~~2號竿狂抽+硬頂的觀念,只有讓你跑掉更多大魚的機會。




不知道應該如何張線,或釣組配置,以達到理想狀態


請問各位前輩,流水由右至左,理想釣組應該是"丿"狀態,表層流速快,釣組落水過一點時間,就變成阿波比餌先行的狀態,不像釣磯際好操作,如釣距二根竿子以上遠,不知道應該如何張線,或釣組配置,以達到理想狀態. ] 
 
理想釣組應該是"丿"狀態~~  
 
這是從古早文宣圖畫上,深植釣友心中的印象,造成數十年來入磯朋友"理應如此"的烙印。  
 
商業型錄或是入門圖書中,演示最簡單的淺層黑毛釣組,在固定釣棚釣組上,波之下就是一條子線,沒有咬鉛的話,也許這個概念是比較容易穩合的,因為水面丹錐以下,釣組末端的南極蝦,是受水流面積最大的物體。  
 
但是,別忘了也是在水面之下的丹錐入水部份~體積更大。以三米子線來說,兩者皆處於同一個水壓範圍之內,在流動的過程,要是釣者不施以控帶的話,丹錐還是有很大機會是流得比彼端的蝦快些。 
 
80年代初,日本黑鯛大師中島先生,也就是房總浮標的創作人,就在著作中提下子線鉤餌45度理論。 


所以這事,幾十年前,就在我腦中打轉著,也曾多次在水清見底的機會,仔細觀察過好幾回。 
 
從觀察中得到的答案是,如果釣者不控帶的話,這個45度狀態是不可能依賴任何釣組組合方式,來自然持續維持的。 
 
所以說,所謂的呈現45度來得到最大咬口機會的理論,是個概念。 
 
事實上就是因控帶,也就是台灣釣友習慣說的「啷」或是「拖擺」,所造成的鉤餌活化,引起魚的攻擊慾望。 
 
而其中一些簡單的用詞,後來都被高深的作家,或是引用繞口的日文漢字用詞,或另造成比較深奧的新詞,讓後進以為是新的觀點或理論。 
 
從其他以"啷"為主題的釣法,如前打或是落入釣,就可以應證引動鉤上的餌,是刺激魚加速攻擊的因素,不管是垂直的跳動,或是讓線呈45度的跳動,都是能達到這個目的。 
 
所以說,能把腦中非要釣組呈"丿"狀態的~硬是把果說成是因的概念洗去,是最好的。 
 
簡單的先要求自己,垂釣時不要忘了拖擺或是說"啷"就好了,那才是激魚咬口的主要原因。 
 
大家也都知道,我開玩笑把全層釣術,說是一種矯正療法,它讓你看不到丹錐穩定的在水面附近,或是沒有線檔的依賴,才會警覺常存的記得啷線,也因此增加咬口的機會。 
 
而用傳統有線檔,波浮在水面的釣法,新手常會因緊張,隨著穩定在水表流動的丹錐,因安定的視覺依賴而凝結了思緒,忘了控帶、拖擺,失去許多的激魚咬口機會。 
 
什麼子線前傾或後行,都不用去管它,因為水面下的事,永遠說不清。 
 
隨便礁邊或深或淺處的一個缺角,就有可能因它造成的水文變化,讓流經它附近的釣組,或子線產生無法控制的動態變化。 
 
只要傻傻的先記得,隔一下就啷一下就對了。 
 
等以後進階了,再去研究該隨怎樣的海韻節奏,或是流程中的轉折變化,去啷弄你的釣組,能得到最佳演出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8東嶼坪-大蜈蚣記行

原本計畫是在上豬母挑戰的,出發當晚船長詢問...還有誰沒登記的?阿全便說豬母四個人! 船長:豬母已經有四個要上囉!我跟阿全四眼相對愣了一下...我即提口大蜈蚣有人上嘛?船長回:大蜈某郎寫......啊某一定ㄟ凍去喔!最後我們還是先登記了豬母,到了再說! 午夜到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