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全層蒐釣

全層蒐釣--原本是應用在以磯浮游魚為對象的一種戰術,約20幾年前在下就曾在雜誌刊物上首度發表過這釣法的使用心得,當時是暫時將它名為「全層釣」。

全層蒐釣---在初學者還沒有足夠時間,去透徹了解許多垂釣搭配因素前,這也不失是一個讓初學者快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因應喜歡「玩」些另類釣法的朋友需求,但是在這之前,我覺得必需先給廣大的磯釣朋友,先有一個方向性的概念,再去接觸這釣法(特別是應用在黑鯛的垂釣上時),會對未來在黑鯛垂釣觀念上,不會有偏歧的學習導向。

最初用上這方法,是20幾年前,有一次到蘇澳一個禁區的凸岬釣場釣黑毛與黃雞,當天氣溫12度,東北風8級陣風9級,標點中浪沖活躍,潮流溢暢,用正規釣法釣了2個鐘頭,效率始終不理想,也就是說偶爾一陣連上2-3尾黑毛,但隨後又停了很久沒魚訊,這表示釣組釣棚上有點問題,魚群也許因水溫關係,並不是很穩定的在我所預期設定的棚層範圍活動,而且因為浪攪以及標點中各分岔沖流的關係,讓打下的誘餌,無法掌握魚群聚集在所預期的棚深或路徑上,造成了魚群覓食棚層不明確的狀況。

於是,我用一個直徑2.5cm高約3.5cm的「濱口 正村」2B丹錐,搭配了一個直徑1.5cm高約2.5cm的黑檀木水中,當年原始的水中是完全100%的水中作用,沒有內置鉛重,所以也沒分號碼,完全依賴黑檀木與海水比重接近的特性,來發揮導引釣組的作用。它在水裡無牽引狀態下潛的速度,是隨流向緩和的飄潛,而非接近直墜線路,當線組帶住(波浮力牽引)它時,它是呈現近乎無重力狀態,一控帶線組,黑檀水中還會有點拂然飄揚的感覺。而當時的丹錐與水中,在完全搭載時的初時,在浪潮的波峰階段,丹錐頂端是微沒入水下,而波谷時是可見到丹錐紅頂在水面附近,若繼續弛線不加控帶,整副組合,會因水中受到深處的壓力,繼續緩緩斜向下潛。

隨後,約略的測出標點流程中2竿、4竿遠,兩個測點的水深約是6M及7-8M後,將止結設在離鉤子3.5潯約5M的深度。在磯際隨測在臨場海水濃度下,水中在無牽制狀態下的潛降公約數,記得當時大概是接近20cm/秒的垂直深度。把相關需要且可以得到的操作數據取得後,開始了初次的試釣。

戰略設定是將誘餌灑在一竿外的浪沖沫側邊外緣(a)及磯際的根部(b)兩處,釣組落水點則選擇在(a)的誘餌落點外約半支竿遠的距離。釣組落水後帶緊線組,灑(a)(b)誘餌後,將釣組回引至(a)附近,然後略弛線組,讓水中隨流緩緩潛降,當時的釣組是持續的隨流水往外沖流,當時流速約是10-15cm/sec,水中的垂直降幅應該是比在磯際測到的數據更弱。弛線走流途中,約隔10秒左右,牽引一下釣組,目的一方面是拖擺,一方面是順開(直展)釣組。在組合中丹錐的遊動距離是一潯半(子線2潯),釣組流到2竿遠處時,大多都已止結到位,丹錐已承受到了水中的負載,漸漸沒入水中,這時...不管它...繼續維持10秒一次的間歇控帶。

在使用了這個方式後,很確定的,大多都是在3竿至4竿間的距離中到黑毛,4竿外一點中到黃雞,明顯的當天覓食棚層屬於偏深的;一個半鐘後,我改用傳統的阿波釣法,釣棚設在4潯的深度,子線上離鉤60-70cm處夾一個2b鉛,直擊3竿遠的目標,這時也因誘了一段時間,魚群被誘集中,效率明顯提高,幾乎是竿竿都有吃口....釣得有點累..呵呵!



全層蒐釣的重點

全層蒐釣--並沒有什麼神秘不解高深學問,它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以下兩點:

(1)強制拖擺:初學者因為使用這方式,不由自主的必須經常性的拖擺釣組,因而增加標點中魚兒攻擊的機會。讓初學者用傳統釣法垂釣,他們往往放鬆釣線,緊張的雙眼死盯著水面的丹錐,什麼控線、拖擺...通通都忘了,自然減少許多的中魚機會。

(2)搜索棚層範圍增加:垂釣時不局限在線結設定的棚深範圍,釣者有更多的施展空間。當然,這一點對經驗豐富者,是很好的運作空間,但對資淺者,則似乎是增加更多的「迷惘」空間。
在黑鯛垂釣初學階段,很難藉由探測標點水深去推敲揣測標點底部的情況,甚至更多的情況是,到了海邊,心情亢奮,根本就不去測點深,不要說測三點了...連一點都沒空去測。所以對釣棚時的掌握,多少有點不踏實的感覺,一般都會有「不咬拉深,再不咬再拉深點..」來建立信心的錯誤想法,而運用這個全層蒐釣方式,棚層範圍增大了,再加上強制釣者拖擺的效果,多少也能釣出點成績。


2001年出版的「磯 KnowHow」磯釣叢書中,關於全層蒐釣法的要點摘錄:


●丹錐水中浮標全遊動釣組,是於各棚層探釣時使用,不將釣組設定於固定釣棚,經由釣者的操控,讓垂釣棚層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而藉由水面丹錐,來辨識釣組的搜巡所在位置,以及利用深度標記線結,來估計釣棚深度。更有效率的由就餌訊息,準確掌握魚群位置,以及洄游深度。

因就餌訊息主要依靠手感接收,故宜選用空心竿尾的釣竿,較能掌握釣線傳遞的消息。


●丹錐全遊動式釣組,以深度標記止結(標點總深度),來防止當以底層為搜索目標時的掛底可能;並以螢光浮球(太空豆)做為釣組位置辨識,可明確的掌握釣組行蹤。

水勢緩和的標點,咬壓鉛可以搭配較微量的負載配置,讓釣組更自然的漂然下沉,引誘魚兒索餌。若在本流以放流方式垂釣,可先在岸際水流裡,調校出自己希望的降沉幅度,於垂釣時搭配操控手法,使釣組在本流中發揮最佳的誘釣效果。


全層搜釣的應用在親基底棲息的魚類,如黑鯛、真鯛等來說,是屬於一種比較投機性的技巧應用為主。畢竟,業餘釣魚愛好者,初介入時,大多是以漁獲為目的,不會初入門就以枯燥的研究驗證為目標。總是要先釣到了,再慢慢啟發有心者進一步研究的慾望。

而上述對象魚種,在不同的地形、水文、天候...,以及誘餌條件下,會造成非固定模式性的魚群搶食棚層變化,除非經驗充足的釣手,否則很難在臨場中對釣棚有準確的掌握。更在有些條件情況下,往往釣棚的幾尺差距,會有結果的天壤之別。


所以全層搜釣,其基礎是建立在釣棚的摸索與模糊擴大垂釣棚層之上,增加了釣者在無法確定棚層時,與魚群交手的機會。另外,全層搜釣方式,強迫常會忘了拖擺的初學者間歇性的控帶釣組(波看不到時自然會主動的帶一下線吧?!!),也是引魚上鉤的重點之一。

以下總結在全層搜釣應用上的幾個重點供參考:

1/盡量以磯際為目標:在立體的縱面上,全層搜釣解決了鎖定棚深的困擾,釣者也必需縮小平面的瞄準誘、攻範圍,以提高整體的垂釣效率。設定兩竿距離之內為重點範圍,其效率是較高的,最遠也不宜超過三竿遠。也是顧慮在遠距之下,竿外母線受到的干擾越多,影響整體的操控精準度,到尾來變成完全的拖底甚至繞底釣,就扭曲了全層搜釣的原義,在垂釣效率上也會大打折扣的。

2/使用全層搜釣時,母線不宜超過3號,而且必須選擇無浮水功能的磯釣母線。這點和全遊動釣浮游魚用浮水線的概念是不同的,在這裡必需藉助非浮水線的不會太浮(會影響釣組棚層遊動的自主性),不會無限度沉落(會過度加速波下潛)的功能,來達到在這用法上的最高效益。

3/運用全層搜釣時,應使用碳纖質高的實心梢磯竿。當波潛行至可目測範圍外時,釣者往往必需藉助風線動態,或是實心竿梢狀態,偵測鉤端訊息。也可以靠手感來感測,靠手感時最好用碳纖質高的空心竿梢,最能敏銳傳達細微訊息至釣者手感的,碳纖質不高的竿梢,不只會讓持竿時感到沉頭外,對訊息的傳遞也有延誤或是消解弱化的缺點。

4/使用全層搜釣時,鉤餌宜使用單隻南極蝦直式鉤掛,或是掐頭鹿鉤尖的掛法。讓釣組末端水阻面積降至最低,以期釣組在水中的展幅順暢。

5/全層搜釣的釣組,子線上盡量不要設置咬鉛,以減少在沖波區域,子線範圍產生大角度變化,影響所在棚層的鉤餌位置變化,以及釣者對訊息的偵測。但在另一種狀況下,就是以無激波的垂崖壁邊的重點狙擊時,是可以酌情在子線範圍,加上適當的配重,以期釣組整體的垂直狀態。

6/記得!使用全層搜釣時,不要偷懶,間歇性的控帶釣組,維持線組的最佳弧度狀態,多動動...也是誘魚上鉤的關鍵。


以上幾個重點,供使用者參考,祝各位剛中毒的釣友,能用全層搜釣方式釣出興趣,繼而加入研究班的行列~~~~!


關於全層釣組的再敘討論

所謂的「全層釣--」就是指釣組不設置固定的垂釣棚層目標,讓釣組在誘餌流經的任何魚群可能索餌的棚層位置間隨機搜釣。

基於這個垂釣概念下的技術,更早有將之取其他名稱的很多如:全遊動釣法、SURU-SURU釣法、Zero釣法.........多不勝枚舉!名稱並不是問題,重點在於這類垂釣方式上的概念,是否能為操作者貫通進而運用自如。而80年代筆者在台灣的釣魚雜誌上也曾經發表過一篇全遊動釣法的拙作,但也不能就說是我發明的,只能說是當年個人垂釣認知上的新啟發。畢竟,阿波釣術源自異域,總一定有前輩,對於當魚泳層不確定時,該如何變通釣組與手法,以探尋不同的棚層為目的,會有另類的思考與嚐試,只是早期資訊不發達,沒有流通開來罷了。

基本上,這個概念下,在阿波釣組的組成方式有兩大分類!
1/一個就是釣組上有遊動限制,或是固定式釣組,遊動到位後,搜索任務由釣人所設定(增減鉛重)波自身的潛降速率來搜尋釣棚。
2/另一類是線組上沒有遊動深度限制(線結)的設置,垂釣時完全由釣者的操控線組,來決定搜索層面。

在使用這類釣法時,對初學者來說--垂釣時如何能知道:現在鉤餌在什麼位置........基本上就是個很玄,真的很玄的問題。要追究到底的話,我釣了幾十年磯釣,對這種釣法上的這個問題也只能處在:憑經驗,靠感覺。------它讓釣者有無限大的想像空間,忖對了你也不知道是對了,忖錯了你一樣不知道是錯了....唯有~~魚扯線上鉤了,是所有飄浮空氣中的抽象問號消失的時候。它的樂趣真的就是在這裡---「無限大的想像空間」。

所以說,這個垂釣方式,可以說是「最適合沒太多經驗的釣者使用」..因為它起碼可以讓你有多點機會釣到魚。不若用固定式釣組,你錯了就是錯了,有可能旁的人上了10幾尾魚,你卻打著大龜旗耗在一邊。
但也可以說「最不適合沒太多經驗的釣者使用」,因為在你還沒搞清楚魚性、及環境中浪、流、漩等等..與釣組、手法間的關係時,你是懵著在玩這把戲....。

不過,話說回頭,釣魚嘛!就是以能釣到魚為主,業餘休閒娛樂吧!也就不需要太堅持...先釣上幾條魚,達到目的先,挑起了深入研究的激情時,再慢慢進入釣癌二期吧!要是太堅持,以我個人的垂釣歷史感覺,在我們當年資訊缺乏的情況下,要對磯釣的魚性、環境、標點、天候種種因素的搭配變化,搞出個正確的輪廓概念,就算天天釣,也得有個7-8年歷練,才會有「不須有再過多修正」的概念...呵呵!


 


 


9_1_71141aa23c547f0


9_1_65371f968fe5002


9_1_190c77aa7fb86b9


9_1_38ee9e4fde4ed03


9_1_25e1ab1067938fd9_1_3f6b207df9e0f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8東嶼坪-大蜈蚣記行

原本計畫是在上豬母挑戰的,出發當晚船長詢問...還有誰沒登記的?阿全便說豬母四個人! 船長:豬母已經有四個要上囉!我跟阿全四眼相對愣了一下...我即提口大蜈蚣有人上嘛?船長回:大蜈某郎寫......啊某一定ㄟ凍去喔!最後我們還是先登記了豬母,到了再說! 午夜到了東...